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1.20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春、夏、秋、冬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唐.莊〈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靡然向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紛紛學習、追隨而成一種風氣。南朝梁.陸倕〈石闕銘〉:「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無文之典咸秩,于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唐.嗣立〈請崇學校疏〉:「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德音,廣開庠序,大敦學校……則四海之內靡然向風,延項舉足,咸知所向。」也作「靡然鄉風」、「靡然從風」。
渙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疑慮、積鬱等消除。唐.李翶〈祭中書相公文〉:「飄淪八年,顛白成翁。幽蟄忽發,渙然啟蒙。」
壓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文優秀,冠於眾人作品之上。如:「壓卷之作」。《里語徵實.卷中下.壓卷引苕溪詩話》:「如杜甫贈見素一詩,前賢錄為壓卷,蓋布置最得正體。」
刻船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礪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厲兵秣馬」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1>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2>敝邑,為從者之淹3>,居則具一日之積4>,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5>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6>,則束載7>、厲兵8>、秣馬9>矣。 〔注解〕 (1) 步師:行軍。 (2) 腆:音ㄊ|ㄢˇ,豐厚。 (3) 淹:滯留、停留。 (4) 積:蓄存、儲藏糧食。 (5) 遽...
絕薪止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釜底抽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召集門下食客完成的集體著作。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有漢高誘注。其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亦稱為《呂覽》。在〈季春紀.盡數〉中提到,如果把沸騰的開水舀出來,再倒回鍋中,想要使其不再沸騰,這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把鍋子底下的柴火撤掉,沒了熱源,開水自然也就不會沸騰了。後來「釜底抽薪」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比喻從源頭斷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製的護臂套。《說文解字.部》:「韝,臂衣也。」《文選.李陵.答蘇武書》:「韝毳幙,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
寒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氣的冷熱。《禮記.樂記》:「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唐.應物〈相逢行〉:「邂逅兩相逢,別來問寒暑。」
哀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憐憫、同情。《史記.卷六○.三王世家》:「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唐.應物〈馬明生遇神女歌〉:「馬生一立心轉堅,知其丹白蒙哀憐。」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