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7.61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皇帝都要敬畏三分。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更是專恣驕奢。大臣徐福深恐霍氏造反,便上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因為幫忙救火而被燒傷的人,惟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能明智的人。《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然黷武翫兵,先哲所戒。」
三思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三考慮,然後行動。比喻謹慎行事。語本《論語.公冶長》。
危言聳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龍驤,且自來責備之嚴每在賢者。前此欽奉上諭,十月皇太后六旬慶典,尚停點景誦經,臣下何敢不移孝作忠,以免為人指摘。用敢布其腹心,為此不情之請。可否俟防務稍鬆,再行回秣。
杯盤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狼藉,指凌亂不整齊。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藉,……一曰艸不編,狼藉。」艸不編是草散亂不整齊。另後代還有這麼一種說法,清.翟灝《通俗編.獸畜》引唐人蘇鶚《蘇氏演義》,書中提到狼臥息在草堆上,離去時會將草堆弄得凌亂,以免留下蹤跡,因此狼藉便有「物之縱橫散亂」的意思。至於「杯盤狼藉」一詞,見於《史記.滑稽列傳》,文中記載戰國時代齊人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口才很好,善於辯論,經常用一些隱語勸諷君王,既不會得罪君王,又能讓君王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國君齊威王雖很有才能,可惜日夜沉迷於酒色。有一次,威王在後宮擺設酒宴,召淳于髡前來參加。威王問:「先生的酒量如何?」淳于髡回答:「我啊,喝一斗酒會醉,喝一石也...
耳熟能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瀧岡阡表〉是宋朝文學家歐陽修追憶父母親生前言行事跡寫成的墓表。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過世了,由母親辛苦把他扶養長大,所以關於父親的生平事跡,都是母親告訴他的。有一次說到歐陽修父親做官時,處理刑事案件,常深更不眠,盡力為死刑犯找尋生路,以免造成遺憾。並且自分早死,交代她將來要把這番心意告訴兒子歐陽修。而他平時閒居在家教導子弟,也常用這些話,因為常常聽到,所以能很詳盡地轉述。後來「耳熟能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聽得非常熟悉,而能詳盡的說出來。
哆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天氣寒冷或內心恐懼而身體發抖。[例]弟弟因淋雨冷得直打哆嗦,媽媽要他趕緊喝碗薑湯,以免感冒。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成員來表達意見3. 透過催化技巧的運用,鼓勵沒說話的團體成員來發言,並觀察其行為和語言上的線索,以免造成免強與尷尬等場面4. 呈現冷場時,主持人不應太過緊張,應視此為一種具有意義的情感表示,適度運用技巧來移轉場面5. 受訪者往往會反轉角色,詢問主持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只是在澄清研究目的,研究者可以直接回答;如果這些問題是一種避免表達自身感受的轉移注意力策略,則研究者應運用技巧(如:重述、澄清訪問者感受,或反問其他成員),以引導討論(三) 焦點團體討論之原則1. 簡單的自我介紹暖身,使參與者都能相互認識(介紹時可省略彼...
敬陪末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於宴會中,因輩分小或地位低,而坐在最後或最末的座位。後比喻在比賽或競賽中得到最後一名。[例]平常要努力練球,以免在比賽中落得敬陪末座。
倚老賣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的楊六郎,然後將他誣陷殺害。面對清風樓被拆,佘太君雖然十分感嘆,但仍修書給兒子六郎,要他切勿回京,以免中了奸人之計。六郎不聽勸阻私自離開,回京後果然被捕。忠僕焦贊一怒之下,殺了謝金吾,結果也被逮捕。六郎的岳母得知女婿被陷害,便入宮面見皇帝為六郎平反。此時一名金國奸細被抓,從他身上找到一封書信,揭穿了王欽若實為金國奸細的真實身分。皇帝遂下詔將王欽若斬首,並褒獎楊家,重修清風樓。在第一折中,謝金吾奉假詔書前來拆毀清風樓,遭到佘太君的制止,謝金吾不但不懂得敬老尊賢,還口出狂言,說:「妳這個老太婆,真是不知好歹。我本來不想跟妳爭辯,沒想到你倚老賣老,就嘮嘮叨叨的沒完沒了。還是快點滾開,不要阻止我拆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