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7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羯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團依照戒律的規定,處理僧侶個人或僧團事務的各種活動。為梵語Karma的音譯。意譯為「業」或「辦事」。羯磨和業梵語雖同一字,但在漢譯佛典中不只是音譯和意譯的差別,用法也不同。如:「懺悔羯磨」、「受戒羯磨」。
少林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林寺,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的一座佛寺,由於其座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距今1500餘年。少林寺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號稱「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少林寺在文化意義上早已超脫佛寺建築藝術本身,以少林功夫的武學國粹為代表,涵蓋禪、意、藝、醫的少林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傑出代表和瑰寶。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少林寺在中國對外交流中佔據重要地位,少林文化遠播四海、廣植福田,少林弟子遍布五洲,少林寺以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吸引著...
掛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遊方僧侶投寺寄住。如:「今晚暫且掛褡於相國寺,明兒再趕路。」也作「掛搭」。
掛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遊方僧侶投寺寄住。《水滸傳》第六回:「相國寺中重掛搭,種蔬園內且經營。」也作「挂搭」、「掛褡」、「掛單」。
黑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僧衣或僧人。教外之人因僧侶常著黑袈裟,故稱僧侶為「黑衣」。
招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為四方僧的住處,後泛指寺院或僧房。引申指出家僧侶。音譯自胡語。《大般涅槃經》卷二五:「有諸弟子不為涅槃,但為利養,親近聽受十二部經,招提、僧物及僧鬘物,衣著食啖如自己有,慳惜他家。」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予僧侶財物。隋.煬帝〈法諱奉智者書〉:「弟子一日恭嚫,猶以陋薄,不稱宿心。」
無益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濟於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濟於事」原作「無補於事」。北宋時,宰相王安石變法維新,以改革政治。在他實行的諸多新法中,有一項免役法,是以貧富為標準,將百姓分為五等,按等級向政府繳納「免役錢」,得以免服差役。而本來不用服役的,像是權貴階級、僅有獨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侶等,則須繳「助役錢」,政府即用此錢來募兵。當時的大臣劉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並針對這項免役法寫了一篇文章給皇上。他認為這樣的措施簡直跟斂財沒有兩樣,人民生活已經夠辛苦了,負擔也很重了,還要繳這種錢。他央請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因為近來常有官員因進諫遭到革職,他便問皇帝:「難道這些人的話真的一點幫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施財物給僧侶。《南史.卷三二.張卲傳》:「王母殷淑儀薨,後四月八日建齋並灌佛,僚佐儭者多至一萬。」
執迷不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執迷不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