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早熟性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體出生後可以較快進入自行覓食,獨立生活的動物。例如鳥類中的雁鴨科及鷸科,牠們的幼體出生後絨羽已長全且雙眼睜開,即可離巢,亦不需親鳥餵食,為早熟性動物。(參見『晚熟性動物』)。
蠕形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界中無脊椎動物的一門。參見「環節動物」條。
草食性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活在陸地上的草食性動物,主要為昆蟲、囓齒類動物以及蹄類動物,活在海洋中的為甲殼類。
腔腸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低等無脊椎動物。體型呈輻射對稱狀,一端有口,口的周圍有觸手,可分泌麻醉性毒液。體壁具二胚層或三胚層,內有胃水管及網狀神經系統。多分布於淺海中。如水母、水螅、海葵等。
原生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中之最下等者,其體僅為一細胞所成,有些生活在水中或潮溼的土壤,有些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如變形蟲、眼蟲、草履蟲。也稱為「原蟲」。
無脊椎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內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種類繁多,包括原生動物門、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圓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棘皮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原索動物門等,估計約有一百二十萬以上的種類,約占整個動物界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異溫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些時間體溫保持恆定(恆溫動物),其他時間體溫隨外界環境而改變(變溫動物)的動物。例如:一些小型鳥類,日間為恆溫動物,夜間不維持體溫,進入休眠狀態。此外,一些昆蟲、魚類及爬蟲類,亦可暫時將體溫保持恆定。例如,鬣蜥(iquana)在白天可藉由曬太陽或躲在蔭涼處,將體溫保持在35-40之間。(參見『溫度調節』)。
底棲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在水域底質表面或內部的動物的總稱。底棲動物的種類繁多,體型變化很大,而且分布廣泛,一般水體中都有其蹤跡。其中以大型底棲動物(體長大於1mm者),最引人注意。淡水中常見的種類有:水生昆虫、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扁蟲和圓形動物;其中水生昆虫是淡水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常見的有蜉蝣目、蜻蜓目、雙翅目、毛翅目等的幼虫;水生昆虫對水質改變的反應非常敏感,其種類組成和群聚結構特徵,可做為水質污染的指標。海洋底棲動物的種類更多,常見有海綿、珊瑚、扁虫、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棘皮動物、魚類等,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此外,由於底棲動物的活動力低,在底質上攝食和活動,許多種類可累積...
脊索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分類中的一個門,包括原索動物與脊椎動物。主要特徵是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在脊椎動物中,這三種特徵僅存在於胚胎時期,成長後脊索已被脊柱所取代。
節足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無骨骼,而由多數環節所形成的動物。腹部兩側有數對腳,腳上有關節以利活動。雌雄異體。如蜻蜓、蜘蛛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