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137.4963 ms
共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勢不可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舊唐書.卷一六五.王正雅列傳》:「賊為梯衝之具,急攻數月,禦備力殫,吏民請曰:『賊之凶勢不可當,願尚書歸款退之,懼覆尚書家族。』」
|
動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穩固、不堅定。《漢書.卷一○.成帝紀》:「其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
莫可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
為之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
縑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質地細薄的絲織品。《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一切稅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縑帛皆輸長安。」《後漢書.卷六二.荀淑傳》:「耗費縑帛,空竭府藏。」
|
不時之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讓你隨時取用。後來「不時之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隨時的需用。另一位宋代文人王質的〈論吏民劄子〉:「監司不卹郡縣,故嘗有不時之需,稍緩則符檄紛紛,逼切則急于星火。」其中「監司」為宋代職官名,負責監察地方屬吏。這整句話的意思是:監司不知體恤地方,會隨時提出需求,並強迫地方配合,地方若不能及時因應,就會遭到糾舉彈劾。「不時之需」在此則指隨時提出讓人無法預料的需求。
|
法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適用於所有人的規範。《爾雅.釋詁》:「法,常也」,指規範整齊及治罪處罰之作用;《說文解字.彳部》:「律,均布也」,有一體適用之意義。現指國家機關依一定的程序制定,使人民遵循的規範。《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三國演義》第三八回:「侵求吏民,人民皆怨;戰具不修,軍無法律。」今泛指法令與法規。
|
追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想懷念。《北齊書.卷二一.封隆之傳》:「隆之素得鄉里人情,頻為本州,留心撫字,吏民追思,立碑頌德。」
|
為虎傅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為惡人助勢。《三國志.卷一五.魏書.張既傳》:「若便以軍臨之,吏民羌、胡必謂國家不別是非,更使皆相持者,此為虎傅翼也。」也作「為虎添翼」、「與虎添翼」。
|
絡驛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邊諸郡。南單于以其右溫禺犢王烏居戰始與安國同謀,欲考問之。烏居戰將數千人遂復反畔,出塞外山谷閒,為吏民害。秋,龐奮、馮柱與諸郡兵擊烏居戰,其眾降,於是徙烏居戰眾及諸還降者二萬餘人於安定、北地。馮柱還,遷將作大匠。逢侯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