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9.67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校效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能的研究,可追溯於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柯曼(J. S. Coleman)於1966年所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在該報告書中特別指出:學校並不是造成學生學校成就差異的主要因素,學生程度的高低主要是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影響。此意味著學校對於學生學習成就不具影響力,致使許多學者對該份報告書的研究發現產生質疑,乃繼續就學校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做更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學校是很重要的(school can make a difference),一些貧窮或...
學生學習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者為出發點,以邁向終身學習社會為最終目標。就教育政策而言,政府必須確保每一位國民受教育的機會一律均等;就教育制度而言,政府必須設置足夠的學校數量,以及規劃充足的升學管道,使人人都有機會接受各級教育;就教育組織及人員而言,教育行政單位及學校必須不斷的進行組織再造,提供有效能及有效率的服務;就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言,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材教法以提供學生最佳的學習環境。最後,整體社會必須是一個永續成長的學習型社會,為個人提供適性發展的終身學習環境。
晁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晁錯有文31 篇,多佚,今存較完整8 篇,以《論守邊備塞疏》和《論貴粟疏》為著。清朝馬國翰嚴可均等著有輯本。 評價明代馮夢龍著有《智囊全集》,在序言中對晁錯的評價是:「錯不死於智,死於愚,方其坐而談兵,人主動色,迨七國事起,乃欲使天子將而己居守,一為不智,讒興身滅。雖然,錯愚於衛身,而智於籌國,故身死數千年,人猶痛之,列於名臣。」(資料取自於網路)
融合教育的特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ainback解釋,融合教育是一種使所有兒童獲得均等教育機會,能於鄰近學校接受教育,並獲得適當支持性服務的教育方式。Salisbury認為,融合教育的基礎是假設所有幼兒沒有障礙,並能在相同教育方案中接受服務。Ballard更進一步說明融合教育是沒有歧視的情境,對學生的障礙、文化背景、性別、智商、肢體、感官或其他特質,全然接受與尊重,社區中所有學生享有同等權利,在符合其年齡的班級中,參與所有學習課程,可說教育的門為所有個體而敞開。Sailor具體提出融合教育應有六項原則:安置社區化、零拒絕、遵循自然比例、依年齡適當安置...
補償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dren),克服早年生活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其入學後課業或學習上的困難,以實現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其中所稱的不利地位兒童,主要是指低收入或下層階級的兒童,因缺乏足夠的文化經驗或刺激,以致處於文化不利的狀況之中。 內容說明補償教育的實施係基於幾項重要的事實與觀念:第一,在英美等國的調查中發現,低收入或下層階級兒童在入學時,其智商及學習的準備均不如中上階層的兒童。且就學後此種缺失逐漸反應在學業成就上,其累積的差距亦逐漸增加;第二,由於學業成就的低劣,使低收入或下層階級的兒童無法接受更多的教育,不僅影響教育機會
國立基隆海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元智能,將生命的意義內化為學生的主流價值。陪伴所有孩子穩健的走好學習歷程,真正落實教育機會的公平與均等。落實教育機會均等,鼓勵學生自我實現教育的目標因不同的學理而有不同的詮釋,但是落實教育機會均等、激發學生潛能、協助學生全人發展、涵育學生人格尊嚴、鼓勵學生自我實現等,都是教育永恆的普世價值。把學生當寶貝,讓每位學生都成功 學校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當寶貝,讓每位學生都成...
十二年國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色招生方式,經考試分發入學(採學科測驗)或甄選入學(採術科測驗)。 普及針對15歲以上之國民,提供均等之教育機會。 自願非強迫入學本階段將提供足夠且多元就學機會,但尊重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選擇及參與權,不強迫入學。受教育,是學生的權利而非義務。 免學費本階段採有條件免學費,但仍須繳納雜費、代收代付費及代辦費。 公私立學校並行本階段設立主體,採公立學校(國立、直轄市立、縣市立)與私立學校並行。對於獲學費補助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之辦學需同受嚴格監督與評鑑,以確保教學正常與辦學品質。 學校類型多元本階段實施機構,包括高中(含實驗...
公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不應將公民教育窄化至「關於國民的教育」等傳統說教表述。執政者與公民社會間力量的不均等是延緩民主發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活動力的公民社會容易滋養威權體制的壯大。選民及一般人民的公民教育要普遍進行,而非只在具可信度的選舉過程中,才能帶動人們更多的覺醒,讓選民更了解他們的權利。民主生活應有法治的精神相隨,也就是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而非為了捍衛某一制度而壓迫人民的法律。需有更多來自國內或國際社會的團體、網路積極工作,才能帶動變遷。美國政治學者Benjamin Barber即認為「唯有直接的政治參與才是民主制度下成...
性別平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行為都只是暫時性的性別特質,沒有高低之分。簡言之,性別平等是指,各性別的權利、義務、責任與機會一律均等,而且各性別間應當相互尊重。 意涵(一) 每個人都具有表現不同性別行為的潛能,且性別平等的理念破除了傳統在兩性上的刻板印象,讓兩性的異性特質有發揮的空間,是每個人都能自由的表現適當的性別化行為。(二) 由於性別不受限於生物性別,且生物性別與性別化行為也沒有絕對的關係,因此每個人都有自有選擇和轉換生理、社會性別,各性別間也該相互尊重。(三) 性別平等給予兩性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因此可依據情境需要表現適當的性別化行為,而提高...
林天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爭議:進化論vs.創造論  2000課程與教學通訊2數位差距:新世紀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來源  2000課程與教學通訊3「研究本位」的決策:美國國會「全國閱讀研究小組」研究報告的啟示  2000課程與教學通訊4模範教師—英格蘭地區的最新標準  2000學校行政9   2002國教新知 48(4) 美英兩國家庭作業政策與規定 2002.06 2002課程與教學通訊 11校務發展策略與SWOT分析 2002....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