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內心身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於是Bandura將自我...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目錄1 定義2 角色取替發展順序3 角色取替理論3.1 賽爾門(Selman)角色取替論3.2 傅來福(Flavell)角色取替論─將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分四歷程4 影響社會認知發展的因素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定義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分三種:1.知覺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感官知覺來考量的能力。能分辨自己所見、所感與他人不同。2.認知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思想、意圖為考量的能力。出現在個體想求勝利時。3.情感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情緒狀態為考量的能力,含辨識及推斷他人的情緒的能力,而誘發出行動即為「同理心」的表現。...
個案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案研究是為了決定導致個人、團體、或機構之狀態或行為之因素,或諸多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對此研究對象做深入探究。個案研究在教育研究上,有一段漫長之歷史,但也普遍應用於其他領域之研究,例如醫學、臨床心理學及個別差異之研究等等,並不限於研究別團體及其成員之行為特徵。個案研究較多用於檢核研究當時事件,但期間有關之行為無法予以操縱,因此個案研究有時需借重與歷史研究相同之蒐集資料技術,此外個案研究另需運用兩種於歷史研究所無法之蒐集資料方法,即直接觀察與有系統之訪問。目錄1 特徵2 目標3 研究設計3.1 設計形式3.2 設計要素4 研究步驟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特徵1.焦點置於特定事實或情況來研究現象;2...
莫非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莫非定律 莫非定律是關於事情如何出錯的幽默規則,簡練地揭露了「人生總難事事順遂」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切從莫非原始定律發展出來:會出錯的事,一定出錯。(If some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主要指的是一種凡事不需期望過高的態度。 莫非定律被西方國家所經常性使用,近年來也普遍被華人所使用。 歷史墨菲定理自古以來即有,如民謠所說,I never had a slice of bread,Particularly large and wide,That did not fall upon the floor,And always on the buttere...
佛洛依德(Freud)意識三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洛依德對於心智組織與人格結構提出「冰山理論」,根據假設將意識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意識層是指海面上可見的冰山,而前意識層相當於漲退潮時落差之間的冰山層,潛意識層則是位於海底深不見底的深層區域,是占據整體人格最大部份。其中,潛意識相對於意識及前意識,呈現具有兩種對立關係的意識層次。 意識層次分類(1)意識:「自我」存在之處1.意識包含個體在當下隨時均可知覺到的現象,以及可察覺的意念和動機,是一套合乎邏輯的、理性的思考。佔個體心理層面為最小,且不斷改變。2.例如:老師問學生早上如何上學,學生答:「公車」。此一回答便是經由「意識界」的反應而得。(2)前意識:1.在層次上處...
目錄1 前言2 感覺記憶3 短期記憶4 長期記憶5 記憶的歷程6 參考文獻 前言多重儲存模型,是根據多重儲存取向(multi-store approach),依據材料在記憶中所保持或儲存的時問長度,將記憶分為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與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三類。又因為此模型假設的分類模型中,特別強調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分開儲存,因此有時也稱雙重記憶模型(dual-memory model)。 感覺記憶感覺記憶也稱為感覺登錄器(sensory registers),是一瞬間極短暫的記憶,非常快速地保有每一種訊息的...
凱勒(J._Keller)ARCS動機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ARCS理論基礎3 ARCS模式的要素4 ARCS模式的過程5 ARCS模式的特色 前言ARCS動機模式是凱勒(J. Keller)在1983年提出。以他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系統化設計模式為基礎,整合動機理論與相關理論所提出的動機模式。他認為傳統以來的教學設計對 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關注太少,任何一種教學設計所發展出來的教材,若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或專注,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Keller期望ARCS 動機模式能提供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動機需求,確認與了解教學的設計策略,以激發學習動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與表現。 ARCS理論基礎Keller檢討當代系統化教學模式之後,將心理...
交互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又稱相互教學法,是帕利沙及布朗(Palincsar, & Brown, 1984)根據建構主義而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目的是透過師生及同儕的對話和討論,訓練學生四項閱讀策略,以提高學生自我監控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交互教學法四項策略(一)摘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所理解的內容的要點,從中反思能否理解文章的要點。(二)提問:要求學生就文章中重要的概念提出問題,自我檢視能否掌握文章的內容重點。(三)澄清:要求學生解決閱讀時所遇到的困難,使他們能了解文章的意思。(四) 預測:要求學生就已有知識及所知道的部份內容,確認「線索」,推測下文的內容,...
教學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評量(instructional evaluation)指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加以分析處理之後,再根據預定之教學目標給予價值判斷的歷程。以下有各種不同評量模式的簡單說明。(一)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1.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用於教學歷程中途所實施的,在性質是相當於現在中小學的段考。它的目的,對教師而言是藉此獲得教學歷程中連續性的回饋,隨時知道學生們學習的成敗情形,據以做為隨時修正自己教學策略的參考。2.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是用於教學結束後的評量,在性質上相當於現在中小學所舉行的期末考試。它有兩個目的:其...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