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251 ms
共 9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夠測量某一個理論的建構程度。在心理學上常使用建構的例子,例如:學業性向、機械理解、語文流暢、焦慮、內向外向、動機智力、情緒穩定等等,都是心理學理論的構念或假設性的概念。建構是心理學者為了分析或解釋人類的內外在行為,對個人行為特質的一種假設,然後由受測者對測驗工具所作的行為反應,據以推測其是否具有這些特質。建構效度的分析,需要從許多不同的資料來源,依據邏輯及經驗來分析。其方法與技術,通常有以下幾種:1.相關檢定:如果某測驗依據心理學或教育學的某一種理論來編製,受測者在該測驗的得分與其在效標上之得分,求兩者的積差相關,如果是正相...
|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目的論的倫理學,揭櫫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的目的,重視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或完成,因此他的倫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論」。這個幸福只有在個人本有能力,本性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開展時,所謂德行,就是個人本有能力的卓越化與良好人際關係的滿全,德行是幸福人生的核心,兒童應該從小就接受道德訓練,對人生的要求作出回應。他認為,只有藉由不斷行善,才能變成有德的人。我們一般談到道德教育,多半是指稱品格教育,追根溯源,實可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無論是我們的情緒發用或行動表現,都應謹守中庸之道,而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儒...
|
自我認同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論2 定向型統合(identify achievement)3 迷失型統合(identity diffusion)4 未定型統合(identity moratorium)5 早閉型統合(identity foreclosure)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概論馬西亞(James Marcia)認為在青少年面對衝突而作出決定的過程中,會產生四種的認同模型:定向型統合、迷失型統合、未定型統合以及早閉型統合。這四種認同模型是經由對兩個問題的答案所得知的,這兩個問題分別為「個體是否積極的尋求自我認同?」「個體是否對行為做出承諾?」(例如,對價值、學校、工作、同儕以及對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對他...
|
內隱記憶(implicit_memory)外顯記憶(explicit_mem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體來看長期記憶可被分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或稱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以及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或稱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兩大類。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關鍵點,在於「意識知覺」(conscious awareness),意指回憶的意識狀態中,意識涉入的程度與否。 內隱記憶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一種不能察覺的記憶,是會影響個體想法與行為的知識,但卻是個體不需意識或加以知覺的一種記憶。藉由回憶之前的經驗以提升目前的工作表現,但在使用這些記憶時,個體並不意識正在回憶它們,在...
|
拼圖法第二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II) 由艾洛森(Elliot Aronson)所發展,適用於社會、文學或教具概念性之學科領域。在拼圖法第二代中,將學生分派到異質小組中,並分配每人一小單元或一章節進行研究,而後提供一"專家單",不同小組中研究相同主題者,再組成一個專家小組討論共同主題,經討論後,每個專家回到原小組中介紹自己研究所得。最後的小考,內容涵蓋各主題,故每個專家都有責任指導小組同學精熟學習內容,依據小考得分再匯整成小組得分。拼圖法第二代是由原始拼圖法結合其他小組學習方法所發展出來的,其主要差別在於拼圖法中每位專家部分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單元,而拼圖法第二代則整合這些獨立單元,並增加閱讀時間...
|
作育英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育優秀的人才。如:「這位老師一生作育英才,許多學生在各行各業都有很出色的表現。」
|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也稱外射,是自欺性的機轉,屬於「不成熟心理防衛機轉」(Immature Mechanism)。係將一切不愉快之遭遇,諉過於他人或環境,藉以掩飾自己,防衛自己,作為解決挫折衝突及維護自尊之手段。 將己身的不愉快遭遇認為是他人所致,或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感、情緒、內心本意等等,投影至他人身上,認為並非自己所想,而是他人緣故才導致,以產生(負面的)行為。總的說來,個體將自己的錯誤、缺點,不被接受的想法、不希望有的特質、不為社會認可的慾望、不良的情感、動機,或可能具危險性的念頭或衝動,通過此一防衛機轉轉移至另外一人身上,歸諸他人,此時,這些不良負面的觀感,便以「來自外部世界的威脅」的形式而出現,藉...
|
激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激勵(motivating)的意義2 激勵的功能3 士氣(morale)3.1 激勵士氣的目的和影響因素3.2 激勵士氣的方法3.3 士氣測量4 激勵的研究途徑4.1 激勵的內容理論(content)4.1.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Model)4.1.2 ERG 理論4.1.3 激勵保健理論/雙因子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4.1.4 麥克郎需求理論(Theory of Needs)4.1.5 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4.2 激勵的過程理論(process)4.2.1 公平理論/公道理論/平等理...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緣起1.1 階段1.1.1 嬰兒期(出生-18個月)1.1.2 幼年(18個月-3歲)1.1.3 童年早期(3-5歲)1.1.4 童年中期(6-10歲)1.1.5 青春期(11-18歲)1.1.6 成人早期(18-34歲)1.1.7 成人中期(35-60歲)1.1.8 成人晚期(60歲-去世)2 參考資料 緣起艾里克森的父母親為丹麥人,父母離異後,隨父母遷居至德國,母親也改嫁於一位猶太醫生,但也因為如此,使他在身分上引起了困擾。而後因為歐洲不安定,在1939年時歸化美國,也才更名為Erik Erikson。他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里克森社...
|
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塑造一詞,在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中,係指學習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時,只要學生更接近終點行為,就給予增強,直到最後學會了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這種教學法就叫塑造。例如,在教導兒童繫鞋帶時,我們不應只是對他們說明如何繫鞋帶,然後等他們能夠自己完成整個動作時才給予增強。我們倒是應該這樣:在他們打好第一個結時,就給予增強;然後在能打環圈時,才增強他們。依此類推,直到他們能夠完成整個繫鞋帶的動作。像這樣,我們增強朝向目標的每一步驟,逐步塑造其行為。 舉例 塑造在班級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例如,我們希望學生能寫出一個段落。這個段落要包含一個主題句、三個支持...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