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垂頭喪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柳條做了一輛車,用草紮了一艘船,還準備花果供品,希望能將窮鬼送走。不久便有個聲音對他說:「我們從你小時候就跟著你、照顧你,你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從不離棄。別人都嫌棄你、討厭你,只有我們對你最忠心,你居然要趕我們走。既然這樣,你就說說看我們是誰,能說得出來,就是我們已原形畢露了,只好迴避。」那人便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個窮鬼的名字和模樣全敘述了一遍,話還沒說完,五個窮鬼就現形,大跳大叫地說:「你既然這麼了解我們,卻還要趕我們走。我們是在磨練你的心智,讓你成就大業,萬世流芳,你居然不能體諒我們的苦心,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天底下還有誰最了解你?雖然你要趕走我們,但我們仍然不忍心離...
管中窺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中窺豹」是指從管中看豹,只能看到一小部分,不能得到事物的全貌。這句成語見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記載了一段王獻之幼時的事。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小時候,有一次在看父親的門生玩賭博遊戲,居然能看得出勝負,在一旁叫道:「南風不競。」那些門生輕視他是小孩子,便笑著說:「這小鬼有如用管子看豹,只看到牠身上的一塊斑點。」嘲笑他年紀小,見識少。王獻之人小氣傲,聽到這句話,氣得瞪大了眼睛,怒沖沖地說:「我只比荀粲和劉真長差一點而已,比你們強多了!」說完便拂袖而去。後來「管中窺豹」被用來比喻所見甚小,未得全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拾。《西遊記》第一四回:「悟空道:『你小時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臉上挑菜?』」《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計時的單位。一個小時稱為「一點」。如:「中午十二點」。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避到陰涼的地方;或脫掉一雙窄小難受的鞋子;或按期繳款,免受過期的處罰;或上課專心,以免放學後留校一小時。另一類是防患行為。如:法律明訂犯扎法後果而不觸犯;遵守交通號誌免於受罰;用功準備考試以防成績不好而受罰。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類化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情境類似,兩種刺激愈相似,愈易類化。幼兒學叫爸爸,若形貌愈像,愈會讓幼兒強認爸爸。所謂「愛屋及烏」,學生敬愛某位老師,因而對其擔任的課程也特別喜歡。另一類是運用舊經驗,「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又如:要求小孩到圖書館肅靜,可先到教堂做禮拜的經驗。若刺激明顯不同,則...
以身試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載,漢代王尊,是位廉潔奉公、處事嚴明、不畏豪強的官吏。在他小時候父母親過世後,就跟著伯、叔父,以幫人牧羊維生。他十分好學,牧羊之餘,熟讀史書,日後也因此而有機會擔任官職。元帝時,他被擢升為安定太守,一上任就發出公告給所屬縣衙,告誡官吏要以身作則,當人民的表率,革除貪婪鄙陋的惡習,明察謹慎的盡守職責,不要無視法律尊嚴,而親身去試探。後來「以身試法」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無視於法律的制裁而故意犯法。
班達完形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此測驗可以使用在精神分裂、情緒困擾、心智遲緩,以及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班達完形測驗之間隔24小時的重測信度係數大約為.70,評分者信度大約為.90。在此測驗的表現顯然與繪圖的能力無關,而與教育程度有高相關。班達完形測驗可以作為快速篩選的工具,尤其是使用在偵測嚴重的行為困擾頗為有效。標準化樣本受限於地區、教育程度以及其他方面,因此不容易建立常模。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班達完形測驗英文關鍵字:Bender-Gestalt Test 參考資料葉重新著。心理與教育測驗。2010初版。頁378-379。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奇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異於尋常、令人無法理解的現象或事情。[例]他被活埋了四小時竟然沒死,真是個奇蹟。
測量標準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度係數的關係當標準差是一個常數時,測驗的信度係數越大,測量的標準誤差就越小;反之,當測驗的信度係數越小時,則測量的標準誤就越大。如果測驗毫無信度時,測量標準誤與測驗分數的標準差就相等。如果測驗分數很高時,測量標準誤就等於0,也就是實得分數中沒有誤差的成份在內。 應用1.解釋個人測驗的分數各種測驗因為都有測量的誤差,信度係數無法達到1.00的最高極限,因此不可以直接將受測者測驗所得的分數解釋特質或能力,應該使用測量標準誤來說明其測驗實得分數,代表真實分數的可靠程度。2.解釋測驗分數的差異在心理與教育測驗上,有時候需要比較測...
滄海遺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狄仁傑(西元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據《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載,狄仁傑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朝為官,家學淵源深厚,使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教育,潛心研究學問。在他小時候,有次門人被人殺害,官吏便到狄家來盤問案情,所有人都爭著向官吏辯護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傑繼續專心讀書,沒有受到影響。後來狄仁傑以明經舉第,出任為汴州參軍。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誣陷,由黜陟使閻立本審訊。在審訊時,狄仁傑據理直言,陳訴冤情,由於對答如流,讓閻立本十分驚訝,臨走時稱讚道:「孔子曾說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見你的表現,而國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說是遺漏在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