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16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感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物理現象。分為靜電、靜磁感應和電磁感應兩種。前者指因帶電或具磁性物體的靠近,而使未帶靜電或磁性的物體產生帶電和磁性的現象;後者指某些物體或電磁裝置因受到電場或磁場的作用,而造成電磁狀態的變化。[例]變壓器或電信設備都需要運用電的感應作用才能發揮作用。
和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和的部分。
畫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動物名。鳥綱雀形目畫眉科。背黃褐色,腹面黃白色,腳趾長,善攀附跳躍。因眼上有白毛似眉而得名。鳴聲清脆悅耳,常為人所飼養,是常見的觀賞鳥類。[例]成群的畫眉鳥在山林中鳴叫、相互應和,好不熱鬧。 ◎
波特萊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稔之眼神。如悠長之回聲於遠處匯合,溶入黝黑深邃的和諧中;廣漠如黑夜,浩瀚似光明,芳香、色彩、聲響相互應和著。有芳香嫩如孩童肌膚,柔和像雙簧管、翠綠好似草原;──另外一些,腐朽、濃郁、輝煌燦爛。具無限之擴張,宛如龍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歡呼精神與官能之狂喜。 評價法國象徵派詩人梵樂希(P. Valry, 1871-1945)在他著名的論文〈波特萊爾的地位〉裡直陳:「他的最大光榮……在於孕育了幾位偉大的詩人,無論是魏爾倫、還是馬拉美、還是韓波,假使他們不是在決定性的年齡讀了《惡之華》的話,他們是不會成為後來那個樣子的。…...
同聲相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聲音相應和。語出《易經.乾卦.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唐.孔穎達.正義:「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後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應和。《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等傳.評曰》:「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唐.楊烱〈晦日藥園詩序〉:「凡我良友,同聲相應。」也作「同聲之應」。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人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例]同事之間應和睦相處,避免發生人事糾紛。
不共之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
繪圖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等級的感應壓力,以及高達 60 度的傾斜角度,可模擬傳統工具(如筆刷、麥克筆和畫筆)工作的感覺、反應和效果。此外,Intuos5 採用 Wacom 專利「感應晶片」技術,只要極輕微的觸碰,就會啟動感壓效果。Wacom 壓力感應筆擴充了軟體應用程式內可達到的創作效果,上述軟體支援壓力或傾斜感應,如 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Corel® Painter™、Autodesk® Sketchbook® Pro 等。壓力感應筆也具備感壓橡皮擦和兩個可自行調整的側邊開關,例如可設...
教學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y-strategy variables),主要涉及將教學的內容向學習者傳遞以及從學習者那裡接受反應和作出反饋的方法要素。如媒體、教師及教科書都是傳遞策略所關注的對象。管理策略變量(management-srategyvariables),它是指對哪一種組織策略和傳遞策略成分在教學過程什麼時候使用作出決策的方法要素, 包括諸如考慮教學個別化程度及對教學資源作出日常安排等。教學結果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分類。現在的分類區分了三個方面:效果、效率和吸引力。教學的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以學生的成績水準作為判斷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