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2.04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跛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腳殘廢或有疾病,以致行走功能不健全。《新唐書.卷一四七.列傳.王思禮》:「天寶十三載,吐谷渾蘇毗王款附,詔翰至磨環川應接,思禮墜馬,蹇甚。翰謂監軍李大宜曰:『思禮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狂落拓,麻屣鶉衣。」
靈敏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接收訊號的能力及準確度。[例]儀器的靈敏度愈高,所測得的結果愈準確。
山窮水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山窮水盡」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據《文苑英華.卷九一九.碑》引)保定三年1>,授都督羅州諸軍事、羅州刺史,仍領金州兵馬,應接上庸公2>於文谷路,溪澗崢嶸3>,巖崖豁嶮4>,山窮水斷,馬束橋飛5>,中垺6>既開,雙城即款7>。 〔注解〕 (1) 保定三年:即西元563年。保定為北周武帝之年號。 (2) 上庸公:即陸騰(?∼西元578),字顯聖,北周代人,陸旭之子。北魏末,任通直散騎常侍。及魏分東西,仕東魏,為陽城郡守。魏恭帝三年,爵上庸縣公,邑二千戶。西魏文帝大統九年,被俘降,宇文泰以其為帳內大都督,領兵鎮壓各地起事。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第三類接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指人類與靈異鬼神間的感應接觸。如:「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有些第三類接觸的靈異現象,科學界仍無法合理解釋。」
道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路上、途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陰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水窮山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山窮水盡」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據《文苑英華.卷九一九.碑》引)保定三年1>,授都督羅州諸軍事、羅州刺史,仍領金州兵馬,應接上庸公2>於文谷路,溪澗崢嶸3>,巖崖豁嶮4>,山窮水斷,馬束橋飛5>,中垺6>既開,雙城即款7>。 〔注解〕 (1) 保定三年:即西元563年。保定為北周武帝之年號。 (2) 上庸公:即陸騰(?∼西元578),字顯聖,北周代人,陸旭之子。北魏末,任通直散騎常侍。及魏分東西,仕東魏,為陽城郡守。魏恭帝三年,爵上庸縣公,邑二千戶。西魏文帝大統九年,被俘降,宇文泰以其為帳內大都督,領兵鎮壓各地起事。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出於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敗歸,皆思政功也。其後欲以長社為行臺治所,致書於崔猷,猷曰:「襄城控帶京洛,當今要地,如其動靜,易相應接。潁川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莫若頓兵襄城,而遣良將守潁川,則表裡俱固,人心易安,縱有不虞,豈足為患。」宇文泰令依猷策,思政固請,且約,賊水攻期年、陸攻三年之內,朝廷不煩赴救。已而陷於高澄,身為俘虜。慕容紹宗6>挫敗侯景,一時將帥皆莫及,而攻圍潁川,不知進退,赴水而死。吳明徹7>當陳國衰削之餘,北伐高齊,將略人才,公卿以為舉首,師之所至,前無堅城,數月之間,盡復江北之地。然其後攻周彭城,為王軌所困,欲遏歸路。蕭摩訶請擊之,明徹不聽,曰:「搴旗陷陳,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一旬之間,水路...
循環規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找出規律的所在。另外,循環的種類是不一定的,有時為三組一循環,有時為兩張圖形一循環等等,因此學生應接觸各種不同的題目類型,來引導出循環規律的變化性。 教學過程在探討循環規律的教學上,起初可用一般的簡易圖形來教導學生循環的概念,舉例而言,利用積木組合、牙籤排列、兩種顏色的方塊、笑臉哭臉等等,皆可讓學生輕鬆融入課程之中。緊接著,則須學習運用代號來表示出規律的樣貌,而一個代號即表示一種圖形的呈現,因此則可在積木組合下方寫上A-B-A-B-A-B的符號,如此一來,學生將可更明瞭的看出循環規律的重複性為何。了解循環的規則後,則...
國民義務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體國民所應接受的基本教育。自民國五十七學年度開始,我國義務教育由六年延至九年,前六年為國民小學,後三年為國民中學。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三十日,立法院通過「強迫入學修正案」,明定六歲到十五歲國民應強迫接受國民教育,否則得科父母或監護人新臺幣三百元以下罰鍰,並得連續科罰至入學為止。其宗旨在培養健全國民,使具有基本的生活知能及國民道德。
應答如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答問題迅捷流利,如同聲音的回響。比喻才識豐富,思想敏捷。《梁書.卷三○.徐摛傳》:「因問五經大義,次問歷代史及百家雜說,末論釋教。摛商較縱橫,應答如響。」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四.賈縣丞》:「唐具述英華之故,李應答如響。」也作「應接如響」。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