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23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行使、施行。如:「用電」、「使用」、「運用」、「應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孟子.告子上》:「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處充滿了怨恨的聲音。形容群眾普遍怨恨、不滿。[例]施行新制度前應先做好評估考量,以免民眾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裨補闕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助於缺失的改善。如:「公司員工以後若能凡事先協調溝通,做好準備工作,必能裨補闕漏。」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
直搗黃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龍」是指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宋朝時為金人的都城。「直搗黃龍」本來是岳飛討伐金人時,以直抵金人都城黃龍府與部下相激勉,所採取的應戰策略。後來擴大引申,除了戰事以外,也可以用在各種競賽中,為了爭取勝利所用的策略,直接深入對方內部要地。《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提到,岳飛在對抗金人的戰役中,屢戰屢勝,士氣高昂。自燕京以南,金兵的號令無法施行,許多金朝的將領、官兵也都率領部眾向岳飛投降。岳飛的軍隊士氣大振,岳飛也很高興,就勉勵將士說:「我們要深入敵軍,直接攻克金人的都城黃龍府,然後大家就可以痛快地盡情喝酒以資慶祝!」後來「直搗黃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借指直接進擊敵方都城、巢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施行、實施。《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勤。」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四齣:「到了觀中,且安置閣兒上,擇日展禮。」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
進退維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有嚴正、高貴的意思,所以雅樂亦即正樂,有別於民間歌謠。大雅是用於朝會的樂歌,小雅則是用於宴饗的樂歌。〈桑柔〉一詩相傳是周大夫芮伯所作,指責周厲王親近小人,施行暴政,以至於是非顛倒,民風敗壞,招來外侮,禍國殃民。本段乃作者自傷其處境之語,他感嘆的說道:「看啊!那樹林裡的鹿群,是多麼的友愛而快樂。我卻不然,朋友之間,不僅無法相勉為善,還互相猜忌。人們不是常說『前後都無路可走』,我現在就是這樣的處境啊!」後來「進退維谷」被用來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處境。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於是劉邦下令封閉存了王宮,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安定民心,嚴明法紀,劉邦把各縣豪傑召集來,說:「秦朝施行嚴刑苛法,把關中父老害苦了,這些都應該統統去掉。現在我和大家約定三條法律:殺人者要償命,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要懲罰!」 劉邦又派人到處去宣傳這三條, 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心悅誠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完成霸業,必須有大國作基礎。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而出,用來指誠心誠意地歸服。
抱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據《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引)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臧於秘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秘臧,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或間編。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柏)〔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