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顏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慟,哀過也」。隨行的諸弟子對孔子說:「夫子慟矣」。孔子慟而不自知,經弟子提醒,故先疑問;「有慟乎」。既而一想,確是過於哀傷,便說:「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夫人」當「此人」講,即指顏子而言,意思是,不為顏淵慟,當為誰慟呢?由前章「天喪予」,可以了解此章「哭之慟」的悲心。*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顏子的師兄弟要以厚禮葬顏子。孔子不許可,但未能阻止,因此感歎說:回,待我如父,而我不得待你如子,使你的喪葬不合禮,這不是我,而是由你的師兄弟所...
白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平民。《隋書.卷三七.李穆傳》:「既而大悅,謂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也稱為「白民」。
吉人天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吉人」:《左傳.宣公三年》冬,鄭穆公卒。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公1>逐群公子,公子蘭2>奔晉3>,從晉文公4>伐鄭。石癸5>曰:「吾聞姬、姞耦6>,其子孫必蕃7>。姞,吉人也,后稷8>之元妃9>也。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啟之,必將為君,其後必蕃。先納之,可以亢寵10>。」與孔將鉏、侯宣多納之,盟于大宮11>而立之,以與晉平。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蘭而卒。 〔注解〕 (1...
聲淚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彬字世儒。……中興建,稍遷侍中。從兄敦舉兵入石頭,帝使彬勞之。會周顗遇害,彬素與顗善,先往哭顗,甚慟。既而見敦,敦怪其有慘容,而問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復何為者哉!」彬曰:「伯仁長者,君之親友,在朝雖無謇諤,亦非阿黨,而赦後加以極刑,所以傷惋也。」因勃然1>數敦2>曰:「兄抗旌3>犯順4>,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5>。」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注解〕 (1) 勃然:因發怒而臉色突變的樣子。 (2) 敦:王敦(西元266∼324),字處仲,東晉臨沂人,王導的從兄,晉武帝的女婿。西晉亡,舉族避亂江南,和從弟王導...
幡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忽然改變的樣子。《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也作「翻然」。
師出無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檀弓下》:「君王討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師與,有無名乎?」指出兵打仗缺乏正當的理由。亦可引申為做事沒有正當的理由。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泰始三叛論〉:「既而六軍獻捷,方隅束手,天子欲賈其餘威,師出無名,長淮以北,倏忽為戎。」《舊唐書.卷一七二.蕭俛傳》:「如或縱肆小忿,輕動干戈,使敵人怨結,師出無名,非惟不勝,乃自危之道也。」也作「兵出無名」。
後起之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祖希欲相識,自可見詣。」甯1>謂曰:「卿風流雋望2>,真後來之秀。」忱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既而甯使報玄,玄束帶造之,始為賓主。 〔注解〕 (1) 甯:范甯(西元339∼401),字武子,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東晉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推崇儒學,反對何晏、王弼等的玄學。所撰《春秋榖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傳》注解,收入《十三經注疏》中。 (2) 風流雋望:指英俊傑出才智出眾的人物。雋,音ㄐㄩㄣˋ,今同俊。 ◎2《晉書.卷四三.郭舒列傳》郭舒字稚行。幼請其母從師,歲餘便歸,粗識大義。鄉人少府范晷、宗人武陵太守郭景,咸稱舒當為後來之秀,終成國器。〔參考資料〕另可參考:...
矇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模糊、不分明。如:「淚眼矇矓」。《聊齋志異.卷四.公孫九娘》:「既而生歸,則暮色矇矓,不甚可辨。」清.徐珂《情感類.龍碧桃悅朱劍秋》:「時天色微明,矇矓之光自窗隙透入,案上一燈如豆,相與激射,視並枕者非他,晝間所見人也。」
一無所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聊齋志異.卷六.山神》:「李亦伏匿坎窞中,既而起視,則肴酒一無所有,惟有破陶器貯溲浡,瓦片上盛蜥蜴數枚而已。」
優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別好、遠勝於尋常。如:「表現優異」、「成績優異」。《後漢書.卷四五.周榮傳》:「既而選其父兄子弟,事相優異。」《新唐書.卷四五.選舉志下》:「自今選人才業優異有操行及遠郡下寮名跡稍著者,吏部隨材甄擢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