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58.7182 ms
共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治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市江戶,並掌控著全國的實權,天皇實際上只是個魁儡,沒有實權。然而國家卻處在危機當中,農民的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在西元1854年,征夷大將軍被迫與美國艦隊總司令培理(註1.)簽訂通商條約,不久後又相繼與俄、英、荷蘭等歐洲國家簽署類似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勢力正式進入日本,使得日本執行了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就此門戶洞開。西元1867年,年輕的新天皇睦仁(註2.)登基,他致力使日本工業化。不僅以西方各國為模範,更廢除封建制度,取消大將軍(幕府)的軍事政府,並且制定憲法,建立立憲改制。他又將國都從京都遷到江戶,並把江戶改為現今的東京。...
|
推心致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推心置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推行改革政策,卻因法令煩苛,弄得民不聊生,四方分裂。此時劉秀兄弟也以恢復漢室為號召,擁立劉玄為更始皇帝,加入反王莽政權的陣容。劉秀待人誠懇,擅於用兵,軍民悅服。邯鄲一役,劉秀大敗莽軍,被劉玄封為蕭王。後來劉秀又北上擊敗強大的銅馬軍以及其他的割據勢力,戰敗軍隊紛紛投降。劉秀收編降卒,原先的首領也都分派官職。但是這些首領們仍然心存疑慮,深怕劉秀終會對他們不利。劉秀看出他們的心態,就下令讓他們仍然回去帶領自己的部隊,自己只帶著極少的隨從前去巡察。降將們看到劉秀對他們毫無戒心,十分信賴,便...
|
李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李璟(916年-961年),字伯玉,原名徐景通,南唐建立後改名李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李景,是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因此也被稱為中主、嗣主。昇元七年(943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李璟即位後,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李璟死於961年,時年47歲。他的廟號是元宗,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文學作品李璟的詞作被收入《南唐二主詞》中。
|
杜荀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亂後逢村叟》、《題所居村舍》描繪了戰亂後農村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另外,杜荀鶴也寫過不少酬唱投獻和流露頹廢思想情緒的詩篇,他專攻近體詩,尤其擅長寫七律詩,其詩語言淺近通俗,風格清新流利。 著作自編《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餘首,今傳。 評價(資料取自於網路)
|
福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救濟民生的人。宋.秦觀〈鮮于子駿行狀〉:「復除公為京東轉運使,溫公曰:『……聚斂之後,民不聊生,煩子駿往救之耳。』比公行,又謂所親曰:『福星往矣。』」
|
深淵薄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臨深履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臨深履薄」是指像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十分小心,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災難頻傳,民不聊生。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不敢空手與老虎搏鬥,不敢徒步渡河,因為這都是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所以要特別戒慎,有如走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一樣,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後來「臨深履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
內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內的戰爭。指一個國家內的不同勢力或團體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或爭取權力,所進行的武力衝突。如:「一個國家如果陷入長期內戰,往往會造成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
臨深履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臨深履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臨深履薄」是指像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十分小心,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災難頻傳,民不聊生。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不敢空手與老虎搏鬥,不敢徒步渡河,因為這都是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所以要特別戒慎,有如走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一樣,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後來「臨深履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
頭會箕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稅賦苛刻。《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北周.庾信〈哀江南賦〉:「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也作「頭會箕賦」。
|
族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同族。《左傳.成公四年》:「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僕妾者,盈滿海內矣。」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