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稍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李清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能文只有李易安與魏夫人」;明楊慎:「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李清照擅長以白描手法作詞,用字自然淺顯而音節和諧、詞意婉轉,經常在尋常詞語中創出新意,在文學詞壇中獨樹一幟,在詞的內容上,她以女性特有的藝術感受,使兩宋以來婉約雅詞的題材、意境更加深化及細膩,將婉約詞派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外,藉由描寫個人的苦難遭遇,反映出兩宋之交整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悲劇,創造了「易安體」。
精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深微妙。[例]這本書文字雖然淺顯但卻隱含著許多精微的義理,值得用心研讀。
道近易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淺顯明白的道理,易為人所接受實行。
價重雞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淺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淺顯、淺易
教師自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反應,必要時可由評鑑者就教師任教班級的學生完成學生學習意見表。此一工具中的每一個評鑑規準都需以更淺顯的文字重新改寫,成為適合中小學生的用語,以便利學生了解和作答。不過此一步驟允許教學者依其需求,選擇是否需要進行。步驟五:回饋會談與綜合報告表由評鑑者以客觀的觀察資料提供教師回饋,並將受評鑑教師在自我評鑑、教學觀察以及學生教學反應的結果,轉錄在「綜合報告表」上,然後和受評鑑教師共同協商,依每個事先選定的評鑑指標,在表現程度上做最後的確認。階段三:專業成長計畫步驟六:擬訂與實施專業成長計畫以綜合報告表所確認出來的教師成長需...
平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文字淺顯易懂。如:「文句平易」。
好高務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好高騖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