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6.82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鼎足三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三方勢力均等,而相互牽制的情勢。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漢家王氣已將終,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條計,輸與南陽一臥龍。」也作「鼎足而立」。
五十笑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五十步笑百步」。見「五十步笑百步」條。01.清.陳確《陳確集.別集.卷六.葬書上.與張元岵前輩書》:「蓋族葬之禮行,則葬師之說廢;葬師之說行,則族葬之禮廢;此必不兩存之勢。稍為牽制,必致濫觴,五十笑百,可為明喻。」
每多掣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處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若謂志氣足任,方略可施,則當要之於終,不宜掣肘於其間也。〕文明小史˙第二十二回:〔那知鄂撫缺苦,又係督撫同城,事事掣肘,所以萬帥不願意。〕比喻阻撓他人做事,或做事受人牽制,不能自由發揮。 故事春秋時候,魯國胃一個叫宓子賤的人,被派到單父地方做官。但魯君對他似乎不太信任,對他所策劃的地方行政和實施大計,諸多阻撓。於是,宓子賤便想出了一個諷諫辦法,寫了封呈言語,說需要一位寫得一手好字的人,幫助他公文事宜。魯君看了呈文,便派了一位書法家前去。那人到了單父,在寫字的時候,宓子賤便在旁暗暗牽他的衣...
綁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受到牽制,不能自由。如:「只要善加規劃,不要被零碎瑣事綁住,就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放浪無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西安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安事變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部的一場政變行動,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的中國西安。九一八事變後,抗日的聲浪瀰漫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國軍與日軍早已壁壘分明,立於敵對狀態。政府深感對日抗戰已無可避免,於是積極在全國建設以充實國力。而此時中共卻不斷擴大,處處牽制政府抗戰方針。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基於「攘外必先安內」,親自督剿,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圍剿共匪。剿共期間,少數野心軍人政客竟然企圖分化與割據。幸虧中央應變得宜,都能快速平息事變。然正值中共流竄陝北,政府全面復興建設時,竟又發生震...
犬牙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錯綜參差,相互牽制。《史記.卷一○.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明史.卷三三○.西域傳二.罕東左衛傳》:「我朝建哈密、赤斤、罕東諸衛,授官賜敕,犬牙相制,不惟斷匈奴右臂,亦以壯西土藩籬。」也作「犬牙相臨」。
助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軍事上指負責攻占敵方的有限目標或牽制敵方,以協助主攻達成任務。如:「第三旅擔任助攻,發揮強大的戰力,終於扭轉了整個戰局。」
湯姆克蘭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ising, 1986,又譯紅潮風暴)因國內的油田受到破壞而發生能源危機的蘇聯決定要侵略中東。為了牽制北約而攻擊了冰島及西德。本作並非傑克•雷恩系列的作品。《愛國者遊戲》 (Patriot Games, 1987)在英國旅行中的傑克•雷恩偶然遭遇受到恐怖份子襲擊的英國皇太子並阻止悲劇的發生。因此恐怖份子計畫於美國襲擊雷恩一家人。《克里姆林宮的樞機主教》 (Cardinal of the Kremlin, 1988)潛伏在蘇聯高官身邊,代號樞機主教的間諜陷入危機。為了救出樞機主教,雷恩前往蘇聯。《迫切的危機》 (Clea...
總統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裡以總統制的起源國美國為例權力分立的內涵,在於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權力內涵不互相重疊,並且能夠發揮彼此牽制的作用。因此美國的國會議員不能夠兼任行政部門官員,並且總統與其閣僚不須到國會出席備詢,也就是說總統與國會都是直接向選民負責,也符合人民主權的原則。因此,國會不得使總統去職,總統也不能夠如同台灣的政治體制一般解散國會。 制衡當然各個機關也能夠採取不同手段來監督彼此:總統雖然不需要列席國會接受備詢,但是必須定期提出國情咨文,閣僚也要出席各種聽證會;而另一方面,總統對於國會所通過的法案,可以使用覆議權(Veto)加以制衡。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