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藍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大型團塊狀或表覆狀,直徑可達1公尺以上,在日本和印尼,連綿不絕的群體可達10公里。表面常有指狀或板片狀的垂直突起,或具有分枝,在湧浪較大處的分枝較為粗壯,在平靜的海域分枝纖細。體表有兩種不同大小的小孔,大孔直徑約0.5公釐,小孔直徑僅約0.1公釐,水螅體即居住在大孔中,觸手則由小孔伸出,看起來毛茸茸的,在海裡看起來跟火珊有點像。其表面覆蓋的肉質部分因含有共生的蟲黃藻,故呈綠褐色或棕褐色,而骨骼則呈藍灰色,是因為會吸收海水裡的鐵沉積在骨骼裡形成鐵鹽之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綿不絕的珊礁露出海面所形成的島嶼。通常由礁原上破碎的珊、貝殼等堆積成塊而構成。
簡葉形軟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為低矮的表覆形,冠部扁平延展,具有向上伸展的指形突起,高約2~4公分,寬在1公分以內。珊蟲有二種形態,營養體較大而明顯,呈白色透明,管狀體小型,數量較多。群體表層的骨針呈棍棒形,長約0.10~0.15 mm;內部骨針為紡錘形,長約0.20~0.25 mm,而且通常有二環腰帶狀突起。生活群體呈黃綠或黃褐色。
波形靈芝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為固著生活的群體型珊,珊群體由邊緣出芽生殖形成,外形呈葉片形或表覆形,成體直徑通常大於15公分,且可達數公尺。中心的珊石通常不易分辨,但在小型群體則比較明顯,口與口的間隔也比較大。隔肋片薄而突出。生活群體呈綠、藍灰或褐色,有時珊石中央呈白色。
顆粒指形軟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直立分枝形,頭冠部與柱部無明顯分界,珊蟲為單型,僅分布於頭冠部表面。脈狀分枝表面有許多細小的指狀突起,珊蟲聚集分布於突起表面。分枝表面的骨針為棒形,長約0.09~0.12 mm,內部骨針細長,長度達0.27 mm。柱部內層骨針大多為不規則的紡錘形,或於一端具有分枝,長度可達3 mm,群體基部會形成堅硬的礁岩。
大腦紋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團塊形或表覆形。珊石聯合成腦紋形,紋往往相當長,但有些群體紋短或紋溝長短相間。紋之間的脊較窄,隔片很突出,邊緣具大而明顯的齒突,隔片在紋溝中陡降。僅短而寬的紋溝具有籬片,但不明顯;中柱明顯,為膜狀。生活群體的顏色變異多而鮮豔,常見為褐色的脊及綠色的紋溝,於光照被遮蔽處的群體顏色則較深。
柔指形軟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為直立分枝形,由脈狀大分枝上長出許多小分枝,分枝都非常細長而柔軟,冠部與柱部之間無明顯分界,珊僅分布在脈狀分枝和小分枝表面,小分枝頂端附近無骨針,愈靠近群體基部處的骨針愈多,也愈大型。柱部表面骨針為橢圓形或棒形,長度約0.07~0.13 mm,基部骨針大而長,長度可達3.5 mm,常呈不規則彎曲。群體呈黃或黃褐色。
輻紋合葉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半球形或平舖的厚板葉形,珊石排列呈腦紋形,紋溝寬約20~25 mm。半球形的群體其紋溝縱橫交錯、長短不一,扁平狀的群體則形成較規則的直紋,且呈輻射狀排列。隔片不規則排列,邊緣具大的齒突。 珊蟲組織稍肥厚,在脊的頂端常形成槽溝。珊體的顏色鮮明,具有多樣顏色,如綠、灰或紅色,紋溝與脊的顏色通常呈現鮮明的差異。
蜈蚣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大戟科紅雀珊屬。莖枝綠色,肉質粗肥,直立圓柱形,略波狀彎曲,有二列整齊排列的濃綠色葉片,小葉間彼此平行伸展,如多腳的蜈蚣。大戟花序總苞鮮紅色,兩側對稱。全草入藥,有小毒。也稱為「有足草」、「玉帶根」。
菱扇形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體珊,珊體外觀略呈圓錐形,肋脊明顯,突出珊孔約4~6 mm。珊體兩側間夾角約115~150°,側緣夾角44~80°。珊體側緣具有數片翼狀突起(crest),形狀不規則,大小約2 mm。珊孔大,略呈橢圓形,最大直徑約53 mm。大型珊個體具有隔片5組(S1~S5)約72片,第5組隔片通常消失;小型珊個體(珊孔<35 mm)具有4組,呈六放排列。S1和S2相同大小,隔片上緣具有細小突起,末端與中柱連接;S3長度約為S1的3/4,表面具有許多顆粒狀小突起,末端可能與中柱連接;S4長度約為S3的3/4,表面光滑;S5最小,呈退化狀,隔片長度為S1=S2>S3>S4>>S5。中柱由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