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88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質的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質的評鑑係指評鑑的過程將焦點放在描述教育現象的複雜背景、情境與過程,以求充分呈現教育事象的本質與意義,促進理解。
  質的評鑑起於對量化典範的反動;艾斯納(E.W. Eisner)不滿於傳統量化的科學式評鑑方法,乃大力提倡質的評鑑。他所稱的「質的評鑑」係由藝術批評衍生而來,而艾斯納本人所倡導的評鑑方式即為教育鑑賞與教育批評,希望評鑑者充分運用感官能力去覺知各種教育經驗,全面性的描述與解釋其深層意涵,探究教育的條件、過程、互動、品質以及多樣的學習成果,以促進教育進步。
  隨著質的研究典範興起,質的評鑑方法也逐漸發展;其假設是:教育事象並非外在於人、獨立於人,所以評鑑時不...
比較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較評鑑是指評鑑的進行著重於方案之間優缺點或表現的相互比較,以判斷何種方案較具價值。
  對於評鑑是否要將兩個以上方案相互比較,有兩個不同觀點。克隆巴哈(L.J. Cronbach)認為評鑑應著重於方案的充分描述,而方案的相關人員自會依據方案的目標及實際表現作決定,不須讓被評鑑方案與其他方案作比較。史克立文(M. Scriven)則主張比較評鑑,認為社會的任何工作裡都有比較的內涵存在;當我們在評價任何事物時,說某些事物是「有價值的」、「有用的」、「讓人想要的」,甚至一般情況下說「很好」,這都指出該事物的相對優點,亦即有比較的涵義。評鑑的目的,史克立文以為即是判斷價值,他認為在作判...
教育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評鑑是以有系統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給予教育決策之參考或判斷教學績效的歷程。教育評鑑的最終目的為教師教學的改善,學生學習的提升。 教育評鑑的重點學習者的起點行為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上的表現學習者得學習情況
決定導向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評鑑結果用於作決定的評鑑稱為決定導向評鑑;此名詞出自史特佛賓(D. L. Stufflebeam)在一篇討論「背景-投入-過程-結果」(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 CIPP)評鑑如何應用於績效評定的論文中。史特佛賓在該論文中將評鑑的性質分為兩類:一是決定導向的評鑑,屬於形成性評鑑;一是績效評定導向的評鑑,屬於總結性評鑑。他據此以說明CIPP評鑑雖注重改良的功能,也並未忽視總結性評鑑
  史特佛賓認為CIPP的背景、輸入、過程與結果等四項評鑑可用以指導方案工作人員,讓他們在評鑑人員協助下,計畫並實施方案,也針對方案的進行作相關的決定。至於評鑑能...
教育整體本位的課程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整體本位的課程評鑑(educational wholeness 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目錄1 一、民主式評鑑2 二、形成性評鑑3 三、課程評鑑的貢獻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民主式評鑑特別是...
國立教育評鑑委員會(韓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國國立教育評鑑委員會成立於一九八五年,原名為中央教育評鑑委員會,至一九九二年方改為「國立教育評鑑委員會」,目前專職人員共一百二十八人。委員會成立之宗旨為改進各級學校學生的學業成就測驗、協助學校和教育機構的教育評鑑工作之實施、高中生的考試改進事務以及自學學士學位生的管理等。其主要組織單位有:評鑑計畫部、學歷評鑑部、考試管理部、學位檢定部等。
  委員會的主要業務如下:
  1.教育評鑑業務:發展評鑑學業成就測驗方法、全國中小學生和高中生學業成就之評鑑、調查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環境變項、幼稚園教育之評鑑、數學及科學成就國際比較之研究、舉辦改進學校教育之評鑑方法之研討會等...
專家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家評鑑法是圖書館館藏評鑑法的一種。此法是由具備學科專長的學者、教授、圖書館館員或顧問等,直接觀察館藏所進行的一種評鑑方式。由於對於館藏的評鑑依據是以專家的印象為主,因此又稱之為印象評鑑法(Impressionistic)。評鑑小組的專家可以由館外聘請,亦可由館員自行組織。專家評鑑法大多使用於學術或專門圖書館的評鑑工作上。
  專家評鑑法的評鑑項目通常包括:館藏大小、範圍、深度、新穎性、外觀及書庫的一般環境等。專家評鑑法的優缺點如下:
  (一)優點方面:
1.評鑑方式最容易進行,省時省力。2.容易評鑑出館藏的強弱。3.適用於任何類型的圖書館、但以小型圖書館較...
非比較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比較的評鑑係指實施評鑑時,選擇樣本,詳細描述其背景與細節,依照重要的目標或邊際效應以確定方案實施後的表現,評鑑者可自行決定規準或表現的優劣,而不須藉樣本之間的比較,來顯示表現的好壞。
  此一概念由克隆巴哈(L.J. Cronbach)提出,克氏認為以實驗組與控制組互相對照,比較兩組表現結果以確定方案孰優孰劣的評鑑方式,由於難以將兩組的條件與情境完全控制為相等,容易誤導評鑑結果的解釋。此外,讓不同的方案對立起來,較難十分肯定地辯護各個方案的優點,這樣的評鑑頂多是比較出現階段方案的高下,但是究竟何種因素造成方案結果之間的差別,往往不易確認。所以,比較性評鑑對於改進方案未必有積極的...
排除目標的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判斷方案的優缺點時,不參照預設的方案目標而進行評鑑,稱為排除目標的評鑑
  此概念由史克立文(M. Scriven)所提出,他認為評鑑的焦點應該在結果而不是在意圖,如果評鑑時將注意力一直放在方案目標上,就會窄化了評鑑者探究可能獲得的結果。不受目標約束的評鑑即要求評鑑者檢視所有可能的方案結果而忽略預定的目標,將預定的結果與可能的邊際效應一視同仁。
  泰勒(R.W. Tyler)模式影響下的評鑑太容易受限於目標,而目標是由方案的計畫或管理者設定的,所以評鑑所得結果受到方案計畫者的意圖影響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評鑑似乎是以計畫者的意圖作為方案成功與否的證據或標準。此外,方案...
自然取向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取向評鑑係一種新的評鑑典範,主張以實地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等方式探查方案的本質與影響。
  自然取向的評鑑認為:實體並不是外在於評鑑者的客觀存在物;評鑑者與評鑑對象之間有交互關聯的互動關係,而評鑑對象又與其所在的脈絡緊密相連,所以評鑑時所須蒐集的資料,包括背景、過程、價值三方面。而為了充分蒐集、了解這些相關的資料,即須深入探究方案相關情境、人員與運作的過程,並且作充分的描述,方可掌握真實的性質。以此自然取向評鑑不藉重人為的實驗或數字處理方式,來判斷方案的優劣,而希望在自然的、真實的情境中了解日常的真象,所使用的方法包括觀察、與相關人員晤談、個案研究等。評鑑的規準則包含以下數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