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合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宋代的一種說唱伎藝。藝人在表演當場指物賦詩。宋.洪邁《夷堅支志乙.卷六.合生詩詞》:「江浙間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於席上指物題詠,應命輒成者,謂之『合生』。」也稱為「合笙」、「唱題目」。
拉洋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盛行於民國初年的民俗雜藝,是電影未流行前的娛樂雜技。以敲打鑼鼓方式招攬生意,將各種彩色的畫片或西洋景物,掛於裝有凸透鏡的木箱中,一面說唱畫片的內容一面換片,如電影般的供人觀賞。唱詞多七字句,唱腔則多為當地的民歌小調。也稱為「拉大片」、「西洋景」、「西洋鏡」。
曲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民間、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種說唱藝術。一般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部分以代言為主,敘述為輔,分角色拆唱。多數並與民間音樂、各地方言關係密切。演出時演員人數較少,僅一至二三人。道具簡單,形式多樣。
涯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說唱藝術。其文詞典雅,內容與說話相似。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唱涯詞》:「唱涯詞,只引子弟;聽淘真,盡是村人。」也作「崖詞」。
苦盡甜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苦盡甘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苦盡甘來」就是說苦日子已到盡頭,再來就是好日子了。此語常見於戲曲小說,例如《劉知遠諸宮調》。「諸宮調」為盛行於宋、金、元間的一種說唱文學。《劉知遠諸宮調》講的是五代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故事。劉知遠在落魄潦倒時被李文奎收留幫傭,並娶其女三娘為妻。李文奎死後,劉知遠一家受三娘的兄嫂排擠與欺凌,他不堪受侮而棄家投軍。後來劉知遠終於建立了功業,入贅岳節度使家,又將昔日的糟糠妻三娘接回。三娘被接到劉府中,感嘆道:「受辛懃打罵也甘心,又爭知卻有今日。劉郎豪貴,獨掌九州元帥,方知是苦盡甘來,自古道果無虛矣。」丈夫離家的十三年,她從未想過自己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但...
講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元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項目。主要講述歷代興亡史事,以淺顯文言,並予以戲劇化之潤飾而成,後發展為演義小說。如《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等。
王小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藝名白妞。清同治、光緒年間山東梨花大鼓表演家。說唱技巧甚佳,趕板奪字,猶如珠走玉盤。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曾說她的唱腔回環曲折,餘音繚繞,三月不絕。
木偶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傀儡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說唱,並配以鑼鼓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可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例]相傳我國在周、秦時代,就有木偶戲。
數來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北方各地的曲藝。由一人或兩人手執竹板或繫以銅鈴的牛髀骨一邊打拍,一邊說唱。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劇場演出,說唱內容方面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京韻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河北、東北、華東地區的一種曲藝。以木板大鼓結合清音子弟書,並吸收平劇、梆子及其他說唱藝術等發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長篇,後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說。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擊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為伴奏樂器。因自清代起流行於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稱為「京津大鼓」。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