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通曉古事、多才多藝的人。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妓樂》:「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劉知遠諸宮調.第一》:「翁翁姓李,排房最大,為多知古事,善書算陰陽,時人美呼三傳。」
木魚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廣東粵語地區的曲藝。寶卷傳入廣東後,與當地民歌合流而成,早期佛教徒傳唱佛教故事,敲擊木魚為節拍,後說唱民間故事,唱詞七字句為主,音樂節拍自由,無起板和過門。現存作品有《花箋記》、《背解紅羅》等百餘種,多為長篇。也稱為「木魚歌」、「沐浴歌」。
杭州評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杭州、餘杭等地的說唱藝術。由南詞演變而來,盛行於清末民初。表演時以胡琴伴奏,說唱內容通常為才子佳人的故事。
梅花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演出時和以三弦、二胡、月琴等樂器,以單人說唱方式演講故事內容。約起源於清光緒、同治年間。音調柔緩,且多取材西廂記、紅樓夢等章回小說,與京韻大鼓相較之下顯得幽怨委婉。也稱為「梅花調」。
傳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歌舞。由宋代說唱技藝發展而來。以一詩一詞歌詠一事或分詠多事,邊歌邊舞。是元代劇曲的先導。也稱為「轉踏」。
子弟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清代的曲藝。是乾隆期間滿族八旗子弟所創。說唱體材多取明、清小說、戲曲和當時社會故事。其興盛期間不長,清末時已衰落,但對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種,頗有影響。
說諢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說唱藝術,內容多滑稽、詼諧。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張山人:說諢話。」元.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說諢話:蠻張四郎。」
唱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弦、琴為伴奏,說唱演義小說中的故事。
二人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於東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用嗩吶、板胡、竹板、鑼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蹈說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聯綴,演唱故事。
說鐵騎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宋代的說唱藝術。內容大都描寫戰爭故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話有四家,……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