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皇帝的坐車,亦指貴族富豪的車子。唐.杜甫〈哀江頭〉詩:「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長安中富貴之家,豪傑之士,輦輸金帛求聘他為偶的,不知其數。」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在我們若指稱「玉珮」,用的都是玉部的「珮」。這個字在《說文》之中並未收錄,但是我們今天所稱為「玉珮」的小型扁平玉飾,在出土的文物中已經有了。照說應該不會是許慎一時大意漏掉,因此「珮」字應該出現於東漢之後。西周晚期,開始出現由多種不同種類的佩玉加上串珠所組成的「組珮玉」。考古發掘的東周貴族墓經常有大批組珮玉出土,重要的幾個有三門峽虢國墓、洛陽金村周木、曲阜魯墓等等。兩漢時期,此風仍未見衰微。組珮玉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原始裝飾,如舊石器晚期的山頂洞人穿綴獸牙魚骨當作頸飾耳飾,新石器時代琢磨玉石骨牙蚌料。殷商西周時期,玉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則死人不腐。」眼、耳、口各兩竅,口及前後陰各一竅,將這九竅通通用玉封住,便能保持身體完整,尤其王公貴族會做得更為徹底。不難看出其實中國人對於長生十分執著。
布衣卿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平民身分擔任卿相等官職的人。古時平民、貴族在政教方面的權益差別甚大,至春秋戰國後始有以平民身分而任用為卿相的情事。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洞若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死;下篇則是遷都後,盤庚告誡百官諸侯之言,希望他們能夠把恩德廣施於民。在上篇裡頭,盤庚警告專權弄政的貴族大臣:「不是我荒廢了先王的美德,而是你們的行為讓先王的美德隱晦,不畏懼我這個君王。對於你們的計謀私心,我就像看著火光一樣地清楚,只是因為我拙於謀劃,才會讓你們犯下這樣的過失。如果你們能去除私心,把恩澤施於人民,這樣才能大聲的說你們是積德行善的人啊!」盤庚遷殷之後,消弭了王室內部的紛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後來的武丁盛世打下基礎。而「洞若觀火」這句成語,後來就從這裡的「予若觀火」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古代社會階層的等級之一,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
一衣帶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文帝楊堅為北周貴族楊忠之子。楊忠曾隨周太祖起義於關西,後位至大司空,封隋國公。楊堅襲父爵,累官至大司馬。後周宣帝病死,周靜帝繼位,年幼未能親政,楊堅總攬朝政,自為相國,進爵隋王,後來廢靜帝而自立,國號隋,改元開皇,建都大興,但長江以南仍是陳朝的天下。當時陳後主荒淫誤國,隋文帝為統一天下,便藉口安民除暴,出兵討伐陳朝。出兵之前,隋文帝對他的臣子說:「我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麼可以因為一條小小長江的阻隔,就不去拯救對岸受苦的百姓呢?」其實長江是條非常大的水流,最寬處可達一千七百多公尺。但隋文帝為了強調他出兵南陳的決心,所以用衣帶來形容長江。開皇九年,陳朝滅亡,結束了東晉以來二百六十餘年的分裂戰亂...
不約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紛紛領兵抗秦。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後來「不約而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