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8.55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磁浮列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鐵路。(註2)2. 利用磁鐵異性相吸的原理而設計的電動力運行系統的磁浮列車,它是在車體底部及兩側倒轉向上的頂部安裝磁鐵,在T形導軌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別設反作用板和感應鋼板,控制電磁鐵的電流,使電磁鐵和導軌間保持10~15毫米的間隙,並使導軌鋼板的吸引力與車輛的重力平衡,因而使車體懸浮於車道的導軌面上運行。(註1) 優點和缺點磁浮火車能懸浮在路軌上行駛,免除了火車與路軌之間的磨擦力,故能以高速飛馳。磁浮列車路軌壽命是80年,普通路軌只有60年,且磁浮列車啟動後39秒內即達到最高速度。估計未來的磁浮火車能以高達 500 ...
嬰幼兒發展里程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12寸眼睛隨意轉動、間中有斜視偏好黑白或對比度高的圖像偏好人類面孔多於其他圖像聽覺認出部分聲音或會轉向熟悉聲音或聲線的方向 滿三個月動作趴下時能提起頭部及胸部,可用手支撐上半身趴下或躺下時伸展和踢出雙腳開合雙手手掌伸手揮打懸吊物件抓緊及搖動手握玩具視覺有意地看著你的面孔眼神跟隨移動的物件聽覺及說話聽到你的聲音時會微笑開始作咿呀聲開始模仿某些聲音頭部懂得轉向聲音源頭社交/情感:開始建立社交笑容溝通能力更好,能以表情和身體表達自己模仿某些動作及面部表...
替代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心理學上指當原有事物目標無法符合個人需求條件時,轉向以另一目標代替的現象,稱為「替代作用」。如:「移情是一種感情的替代作用。」
獻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供謀略。《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卻說獻計之人,乃東海朐縣人:姓糜,名竺,字子仲。」《紅樓夢》第三回:「冷子興聽得此言,便忙獻計,令雨村央煩林如海,轉向都中去央煩賈政。」也作「獻策」。
勢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後現代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於深度的「神話」,拒斥孤獨感、焦灼感之類的深沉意識,將其平面化。在後現代文學中,寫作消失了內容,而轉向「寫作」自身。作家僅僅把話語、語言結構當作自己為所欲為的領地,寫作成為一種純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後現代主義作家往往蓄意讓作品中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覆,讓作品無終極意義可尋。(4)後現代文學蓄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有些作品乾脆以大眾的文化消費品形式出現,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5)在文體上,慣用矛盾(文本中各種因素互相顛覆)、交替(在文本中,對於同一事物的不...
轉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著彎曲的路線轉向。[例]在下個路口轉彎,你就會看到郵局了。
教師證照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證照制度(Teacher licensure)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1994年02月07日所公布施行的「師資培育法」,一改以往「一元、計劃、公費」的「師範教育法」,轉向「多元、開放、自費」的師資培育政策,開啟了由「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初檢→教育實習→複檢→合格教師證書」的師資培育制度。然而這個制度實施近十年,卻衍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教師供需機制失調、實習及檢定徒具形式、實習津貼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教師證書缺乏換照及撤銷機制,使得不適任教師擁有免死金牌,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其中「教師資格檢...
物極則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物盛則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