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203.4355 ms
共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息事甯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息事寧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
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一種酷刑,用車來分裂人體。《左傳.桓公十八年》:「齊人殺子亹而轘高渠彌。」《資治通鑑.卷一六九.陳紀三.文帝天嘉五年》:「其刑名有五:一曰死,重者轘之,次梟首,次斬,次絞。」
|
流芳萬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桀會逃亡到南巢,是因為寵愛末喜,終日飲酒作樂,又暴虐無道,以致亡國;商朝的紂王,在眾臣面前施行炮烙的酷刑,藉以取悅妲己,導致國家滅亡。由這些例子來看,立皇后應該要謹慎,除了出身世族,更要德性賢淑,能管理六宮,虔誠奉侍祖先,述治女教者。後宮和諧,帝王才能專心治理天下。」後來「流芳百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美名流傳後世、為人所稱頌。
|
嚴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酷刑
|
一隙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
支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割裂肢體的一種酷刑。
|
羅斯巴赫戰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相信只有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才能改善人民的狀況。他以此為目標,進行經濟改革、允許宗教自由、取消酷刑。但是農民仍然要受到封建制度的管束。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腓特烈二世英文關鍵字:Frederick the Great 出處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243。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省事寧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息事寧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
法外行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踰越法律規定行使酷刑。《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來俊臣注醋於囚鼻,法外行凶。」
|
活地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晚清小說。前三十九回為李寶嘉撰,四十至四十二回由吳趼人所續,茂苑惜秋生再續寫第四十三回,全書分十五個故事,寫貪官汙吏統治下的監獄生活。是我國第一部描寫監獄黑暗,慘毒酷刑的小說。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