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31 ms
共 6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條理不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脈絡、層次不分明。如:「說話如果條理不清,怎能讓人聽懂呢?」
|
終結階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帶著這份學習經驗與新習得的技巧、想法,重新回到現實生活,這對兒童而言,亦是一種肯定,表示其已更成熟懂事。至於何時是最佳的終結時間,則無定論,過早結束會讓兒童因頓失所依而有悲傷、不捨、忿怒或甚至退化等現象產生;遲遲不結束亦可能令兒童以為自己的困擾問題很嚴重,或是逐漸產生依賴諮商師的心理。Hackney和Cormier提出四個決定最佳終結時間的考慮因素:首先是看當初雙方是否有建立契約,論及何時或在何種情形下結束諮商關係;其次是看兒童是否已在諮商過程中獲得其想要達到的目標;再者則是看書雙方對諮商過程的看法,若至少一方認為諮商...
|
紇字不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臧武仲名紇,有唐人誤讀為核,蕭穎士因譏其不識紇字。見《通俗編.文學》引《嬾真子》。後用來嘲諷人不識字。如:「他根本是紇字不識,還硬要裝懂。」
|
連珠合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珠聯璧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朝建國之初沿用秦朝的曆法,至武帝時,經過了一百多年,舊的曆法已是不宜時用,於是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人奏請修改更換曆法。經過討論決定以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徵召懂曆法的人士一起研訂《太初曆》。幾次推算,先是武帝下詔命太史令司馬遷採用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曆,並廢除不適用的曆法,校正曆法的混雜不明。之後又經淳于陵渠再三的詳察核對《太初曆》推算的晦朔弦望和月球的盈虧變化,結果都是「八十一分律」最為符合,日月如併合的玉璧,星辰如成串的珍珠。於是陵渠上奏,決定用鄧平所製的曆法,並任命他為太史丞。文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原本指的是一種天文...
|
上下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位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一個縣官。這兩人當中,究竟是那一個捉到你的?」皇頡看到他刻意分別的手勢,也聽懂了話中的暗示,就順應著回答說:「我不敵王子圍,就敗下陣來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上下其手」,用來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亦用來形容帶有邪念,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
|
一隙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
不省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懂事,不了解人情世故。《紅樓夢》第五八回:「你老人家太不省事!你不給他洗頭的東西,我們饒給他東西,你自己不臊,還有臉打他!」
|
教育目的的演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以前的教育目的多為鞏固少數人的權利,因此不是只有貴族能接受教育,就是對人民實施愚民教育,他們只需要懂得如何遵守制度,並且跟著制度下進行就可以了,並不會讓他們多做思考。 關鍵字中文:教育目的的演進英文: Educational Aim 參考書目黃光雄(1990)。教育導論,頁27-36。師大書苑。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頁34-40。師大書苑。
|
韋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
梆子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曲腔調。因演唱時以梆子加強節奏,故稱為「梆子腔」。起於大陸地區的陝西,盛行於北方。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文詞通俗易懂,使戲曲藝術更加群眾化。簡稱為「梆子」。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