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1.8805 ms
共 10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長足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橢圓形或成條斑狀,依甘蔗品種而定,最初較窄,微紅色,橢圓形,後期病斑拉長,中央褐色並有黃暈,大多3 × 1 mm,最大可達6 mm,病斑間若相互癒合,形成大片微紅色、不規則形之病斑,可達14 mm長。產孢於上下葉表皆可見,但大多於葉下表。無二次菌絲。子座僅由數個褐色細胞構成。分生孢子梗於子座上,成束,一束可達18隻,密集或分散,褐色到深褐色,近頂端漸淺,平滑,多隔膜,少有分支,有膝狀彎曲,近頂端隘縮,40-280 × 4-7 μm;分生孢子痕顯著加深。分生孢子透明無色,倒棍棒形,筆直或略彎曲,3-9隔膜,頂端略尖,基部有如圓錐座之截形,35-120 × 4-7 μm;臍顯著加深。
|
旋葵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在葉上表明顯,不規則之角形,受葉脈侷限,會相互癒合,最大可達寬15 mm,最初紅紫色,後期中央轉灰褐色,有時有深紅褐色之邊緣。產孢主要於上表面。無二級菌絲。子座無或僅由數個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6 隻成束,褐色或略淺,顏色及寬度大致均一,但近頂端漸淺漸窄,直立,有膝狀彎曲,不分支,多隔膜,50-400 x 4-6 µm;分生孢子痕顯著加深。分生孢子透明無色,筆直或彎曲,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銳尖,基部有截形並有加深之臍,50-150 x 2-4 µm。
|
艾納香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寬2–14毫米,呈紅至黃棕色,無明顯的邊界。於葉表產孢。子座寬15–35微米,黑褐色。分生孢子梗聚集成束,可達25根左右,灰白至褐色,顏色與寬度一致,筆直或彎曲,不分枝,1–3個分隔,0–1個膝狀彎曲,頂端圓形至截形,15–70 ×4–5微米,孢子痕未增厚。分生孢子大多為圓柱形,少部分針狀至倒棍棒狀,淡橄欖棕色,筆直或稍彎曲,3–14個隔膜,頂端微鈍至圓滑,基部近截形至長倒圓錐形地截斷,30–110×3.5–5.5微米;孢子痕未增厚。
|
閉鞘薑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病斑或僅於葉表產生不明顯的黃色汙斑,無明顯邊界。於葉片下表皮產孢,散佈狀,深橄欖色,半球型,可達2公分寬。子座半球型,相當疏鬆,30–60微米寬,由橄欖棕色的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達12根(有時20根)成束,由氣孔突出,中等至深橄欖色,朝頂端顏色漸淺,直立或稍分支狀,略筆直,無分支,無膝狀彎曲,多分隔,70–400×4–6.5微米。分生孢子半透明,淺橄欖棕色,類圓筒狀,筆直或突彎曲狀,3–9個分隔,頂端略鈍,基部細胞朝未增厚的孢子痕處漸細,30–90×5–7微米。
|
饅頭果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至不規則形,寬5–15毫米,呈紅褐色至暗紫褐色,邊緣褐色至淡棕色,後期病斑中央呈灰色。上下葉表皆會產孢,形成似黑色小膿包的點狀。子座稀少或發達,近球形,充滿或突破於氣孔開口處,可達100微米寬,黑褐色。分生孢子鬆散或非常密集叢生,可達100根或更多具及成束,圓筒狀,筆直或彎曲,淺橄欖色,0–3個分隔,不分枝,很少膝狀彎曲,頂端截錐形,10–35×3–4微米;分生孢子痕未增稠。分生孢子倒棍棒狀至圓柱形或倒棍棒狀圓柱形,半透明至很淺之橄欖色,筆直或稍彎曲,有不明顯的1–8個隔膜,頂端略尖細至微鈍,基部倒圓錐形截斷,15–65×2.5–3.5微米,孢子痕不加厚。
|
千日紅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近圓形至橢圓形,寬2–10毫米,中央白色或灰色,紅色邊緣,外有黃暈。主要由葉背產孢。無子座。分生孢子梗至多6根成束,橄欖色,朝頂端漸細,0–2個隔膜,不分枝,0–1個膝狀彎曲,頂端近截形,20–30×3.5–4微米,分生孢子痕未增厚。分生孢子半透明至很淡的橄欖色,圓筒狀至圓筒形針狀,筆直或稍彎曲,4–7個隔膜,頂端略尖細至微鈍,基部近截形或倒圓錐形截斷,30–90×2.5–4微米;孢子痕未增厚。
|
革葉蕨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不規則,無明顯邊界,中央棕色或灰棕色,向外呈淺黃色。於葉片下表皮產孢。外部有二次菌絲體:菌絲由氣孔突出,很淺的橄欖色,1–2微米寬。無子座。分生孢子梗多未呈束狀,從外部產生的菌絲單獨長出形成側枝,半透明至淡棕色,稍呈棍棒狀,筆直稍彎曲,頂端圓形,稍呈膝狀彎曲,0–2個隔膜,2–25×2.5–4微米;分生孢子痕不明顯。分生孢子針狀,透明至淺橄欖色,彎曲或呈波浪形,有不明顯的多分隔,頂端尖細,基部截形,60–120×3–3.5微米,分生孢子痕不明顯。
|
厚絲齒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巨觀特徵:子實體扁平形,廣闊地平伏,貼生,300微米厚或1-1.5毫米厚,1.5–5 × 3–16公分,柔軟,膜質,有時易分離,白色,萘黄色,象牙黃色,奶油色或雛菊黃,在5%KOH下不變色;邊緣漸薄,不平坦,基部覆蓋緻密的顆粒,無裂痕;邊緣漸薄,明顯粉狀或蛛網狀,白色或同色;齒狀突起,短至長,集結無特定形狀,緻密,大約60微米寬,120微米高。
微觀特徵:菌肉層底層75–100微米厚,由非常疏鬆且交織的明顯菌絲組成;菌肉層中層包含突起200微米厚,菌肉由結晶黏合形成一黑色區塊,由非常緻密且縱向交織的,不明顯平滑或被結晶菌絲組成;菌絲有兩種:一為厚壁5微米寬,壁厚2微米,具或不具扣子體,平滑,稍...
|
偽裸筍殼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扁平形,貼生,膜質或近蠟質,50-12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黃灰色,平滑,有裂痕;邊緣漸薄,同色,粉狀。菌絲單系;菌絲有扣子體。菌絲層相當均一,由底層組成,結構緊實;菌絲褐色,主要平行,經常黏結在一起,2.5-5微米寬,多少厚壁。子實層多少加厚,結構緊實;菌絲無色,主要垂直,相當不明顯,薄壁。燈籠囊狀體經常隱沒,被覆大量結晶,圓錐形,無色或稍微褐色,20-45 × 8-15微米(包含結晶部份),壁厚1-2.5微米。黏質囊狀體數多,朝向基部褐色,圓柱形,先端狹窄,稍微彎曲,40-90× 7-14微米,朝向基部厚壁,稍微SA+。擔子近棒狀,有時中央部份稍微狹窄,24-33× 5.5-7微米,四...
|
村山菌生小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性:體長約2.3-2.6 mm,體長約為體寬之2.2倍,體呈深棕色至黑色,兩翅鞘中央區域呈半透明淺棕色。前胸背板長寬約相等,前緣呈圓弧狀、密佈小齒,中央具4個成對的較大齒狀突起,中間一對之突起最大,使前胸背板呈現朝前突出之型態;後端中央具濃密細毛以遮蓋位於中胸之小儲孢囊。小楯片呈三角形。翅鞘長約為寬之1.4倍,與前胸背板等寬,長度較前胸背板略長,具明顯毛列及稀疏之細毛。翅鞘光滑、具點刻:翅鞘緩緩下斜形成具弧度之截面,截面處細毛分佈較密。
雄性:體長約1.4-1.6mm,體長約為體寬之2.8-3倍,體呈棕色。前胸背板長約為寬之1.3-1.4倍,具點刻,自基部1/3處起下斜成鏟狀,鏟狀區內...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