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百日草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至角斑形,寬0.5-8 mm,最初褐色,後期漸灰或白色並有深褐色或紫紅色之邊緣。產孢於上下葉表,但主要於上葉表。子座無或僅由數個深褐色細胞構成。分生孢子梗2-20隻成束,稍淺或稍深之橄欖褐色,近頂端漸窄及漸淺,多隔膜,不分支,筆直或有膝狀彎曲,尖端略有截形,10-120 × 4-6 μm。分生孢子透明無色,針形或反棍棒形,筆直或略彎,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尖或略尖,基部有截形或略有截形,20-140 × 2-4 μm。
山馬茶假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寬3–10毫米,灰白至棕褐色,具有狹窄的邊界且外圍黃暈。經常形成穿孔病徵。上下葉表皆會產孢。子座球形至長形,暗褐色,突出狀,寬20–50微米。分生孢子梗密集成束,淡橄欖棕色,寬度均勻,彎曲,偶有膝狀彎曲,少有分枝或隔膜,頂端錐狀圓形或近截形,10–45×2–4微米;分生孢子痕不明顯。分生孢子圓筒倒棍棒狀至倒棍棒狀,筆直或稍彎曲,淺橄欖色褐色,4–10個隔膜,頂端錐形至倒圓錐鈍狀,基部倒圓錐形截形,30–90×3–4.5微米; 孢子痕未增厚。

艾瑞顯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層扁平形,貼生,老的部份為蠟質, 150-30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木乃伊褐,在KOH下稍微變暗,平滑,老時有裂痕且暴露白色細絲狀的絲層;邊緣較淡或白色,細絲狀。絲雙系含類纏繞絲;大部分絲無扣子體,絲層的一些隔含雙扣子體;絲層一,結構緻密;多少平行,無色,明顯,相當直,3.5-7微米寬,壁0.5-0.9微米厚,經常披被稀疏至擁擠的結晶,於KOH中逐漸溶解,絲接合偶爾發生;類纏繞絲普遍出現在絲層,無色,分枝豐富,0.8-2微米寬,薄壁。子實層結構緊實,加厚;絲無色,黏結,窄於絲層絲,薄壁;橘黃色樹脂狀物質充滿於次子實層。囊狀體數多,突出大約他們長度的一半,圓柱形,頂端...
近球形顯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扁平形,多少貼生,近蠟質,120-300微米厚。年輕部份子實層表面象牙黃色,老時淡橄欖黃,KOH下稍微變綠,平滑或稍微微丘狀突起,稀有裂痕;邊緣較淡或白色,漸薄,粉狀或蛛網狀。絲單系;絲無扣子體。絲層相當均一,由髓層組成,靠近次子實層結構緊實,其它部份相當疏鬆;絲多少平行,靠近次子實層有點垂直,黃色或無色,相當明顯,剛直,靠近次子實層有點彎曲,3.5-6微米寬,壁0.4-0.7微米厚,無結晶,絲接合偶爾發生。子實層結構緊實,有點加厚;絲垂直,無色,多少黏結,稍微窄於絲層絲,薄壁。囊狀體數多,突出大約他們長度的一半,無色,鑽形或先端鈍或銳的圓柱形,突出部份披被一層薄結晶,K...
產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革蘭氏陰性,外型多為桿,亦有球桿狀或球狀。有鞭毛因此具有運動性。好氧性生長,在營養洋菜培養基上(nutrient agar)落為無色,利用許多有機酸及胺基酸為碳源,屬於化學異營性營養方式(chemoorganotroph)。利用有機鹽類及胺鹽(amides)會產生鹼性物質(alkali),因此而得名。其存在於水及土壤中,也常可自廢水處理系統之污泥中分離而得。(N. R. Krieg & J. G. Holt ed.,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4)
鬼針草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深褐色至黑色,圓環形,寬 2-5 mm。產孢主要於上葉表。子座無或小。分生孢子梗3-20隻成束,橄欖棕或稍淺,隔膜大多靠近基部,筆直或有膝狀彎曲,鮮少有分支,頂端略有截形,20-120 × 3.5-6 μm;分生孢子痕明顯加深。分生孢子透明,針狀,略為彎曲,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尖而基部略有截形, 45-150 × 2.5-5 μm。
喜樹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於葉表兩面皆明顯,近圓形或不規則狀,寬1.5-8 mm,中央灰褐色,有深褐色邊緣。產孢於上葉表。子座寬可達57 µm,嵌入或半嵌於植物組織,灰褐色。分生孢子梗成密集束,橄欖褐色,筆直或略為彎曲,不分支,略有小膨大,略成波狀,隔膜數0-3個,近頂端漸窄,頂端略成截形,35-65 x 3-4.5 µm。分生孢子半透明,棒狀至圓柱狀,彎曲,隔膜數0-4個,基部有截形30-90 x 2.5-4 µm。
痲瘋樹生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角斑狀至不規則,受葉脈侷限,0.5-10 mm,灰褐色,有深褐色之邊緣。產孢於上下葉表皆可見。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可達10隻成束,橄欖褐色,近頂端漸淺, 隔模數大多為2個,不分支,筆直或彎曲,有2-5個膝狀彎曲,49- 95 x 3-4 µm;有明顯之分生孢子痕。分生孢子為非常淺之褐橄欖色,長倒棍棒形或針形,大多彎曲或波狀,隔膜 3-7個,不隘縮,基部略成截形,21-56 x 3-4.5 µm。
枝梗假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棕色,角狀,受葉脈侷限,0.5–5厘米寬,經常互相融合。於葉片下表皮產孢。無子座。分生孢子梗2–6根成束,黃棕色,朝頂端顏色漸淺,圓筒狀,筆直或彎曲,偶在頂端產生分支,3–7個分隔,分隔處有時隘縮,頂端鋸齒狀或邊緣波浪狀,具有未增厚的產孢痕,60–90×4–5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狀至紡錘狀,筆直或稍彎曲,半透明至很淺的橄欖色,1–4個分隔,多為2–3個分隔,頂端尖細或略鈍,基部倒圓錐或短的倒圓錐形截斷,15×40×2–3微米;孢子痕未增厚。
野百合假尾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於葉表呈現不明顯黃色汙斑,略呈半圓形或不規則狀,2–7厘米寬。於葉片下表皮產孢,散佈狀,深橄欖色。子座小,填滿氣孔,淺至中等棕色。外部有二級絲:絲淺橄欖色,平鋪狀,具分隔,具分支,1–2.5微米寬,由叢生的初級分生孢子梗之間突出,側邊可長出二級分生孢子梗。初級分生孢子梗可達15根聚集成束,淺橄欖棕色,顏色均一,寬度不一致,多分隔,分隔處隘縮,具分支,很少有膝狀彎曲,頂端圓錐狀截形,15–75×3.5–6微米。二級分生孢子梗與初級孢子梗相似,由外部二級絲側邊或頂端長出,0–2個分隔,7–20×3–5微米。分生孢子半透明至很淺的橄欖色,倒棍棒狀至圓筒倒棍棒狀,較短者呈圓筒狀,筆直或稍彎曲...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