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55.2687 ms
共 7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日本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小學皆依《學校法》規定設立。教育內容包括國語、社會、算術、理科、生活、音樂、圖畫工作、家庭、體育、道德及特別活動,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及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發展而努力。 中學校學齡:12-15歲。中學校相當於初級中學,依規定須達成三項具體目標:1.培養國家及社會成員所必備的資質。2.就社會所需的職業,培養基本知識與技能、尊重勞動的態度,及適應個性選擇未來進路的能力。3.促進校內外之社會活動,輔導其情義之發展,並養成公正的判...
|
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被、覆。《文選.班固.答賓戲》:「浮英華湛道德,矕龍虎之文舊矣。」
|
禮順人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為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必須順乎人情。《後漢書.卷二五.卓魯魏劉列傳.卓茂》:「律設大法,禮順人情。今我以禮教汝,汝必無怨惡。」《明史.卷五一.禮志五》:「禮順人情,可以義起。所貴斟酌得宜,隨時損益。」
|
援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王允等人欲共除董卓,但不久即病死。
(3) 制服:在父母喪期中穿的喪服。
(4) 私謚:古時對道德、功勛、文章有特殊成就的人,死後常由親屬或門生故吏加以諡號,稱為「私諡」。相對於君主封贈的諡號而言。謚,同「諡」。
|
道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道德的情操。南朝宋.謝靈運〈述祖德〉詩:「拯溺由道情,龕暴資神理。」
|
阿育王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阿育王為了促進國家的發展,修築道路、挖掘水井並設立醫院。由於阿育王生前命人將他的決定和政令,刻在岩壁或大石柱上,所以這也是後人較了解他的政績多過其他執政者的原因。這些遺跡在印度各地都有發現。 好戰王國時期西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後,他的幾位繼承者都無法使國土免於分裂。孔雀王朝於西元前185年被湍翻,印度被分裂為許多王國。此...
|
主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明理學家的一種除去妄念,而使心思純靜的修養方法。為周敦頤首倡,主張未有天地之前的太極與人的本性均為靜,後因人心染上雜念、欲望而不靜,故必須透過無欲無為的工夫才能誠,即達到純粹至善的道德境界。見宋.周敦頤《太極圖說》。
|
一面如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見如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見如故」的典故可能出自於《左傳》。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到鄭國訪問。見到大夫子產,相談甚歡,好像相識許久的老朋友一樣。彼此互贈珍貴禮物,表示深厚的情誼。而在《晉書》中,也有「一面如舊」的說法。晉朝時,吳郡的陸機、陸雲兩兄弟自認為江南名家子弟,相當自負,從不把中原人士放在眼裡。等到入京後,遇到名士張華,與他相處就如舊識般親切,陸家兄弟也非常仰慕他的道德風範,並以老師之禮相待。後來「一見如故」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初次見面就相處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
四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仁、義、忠、信。唐.柳宗元〈天爵論〉:「仁義忠信,猶春秋冬夏也。舉明離之用,運恆久之道,所以成四時而行陰陽也。宣無隱之明,著不息之志,所以備四美而富道德也。」
|
教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主教的最高領導者。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任期終身,須駐在梵蒂岡。[例]教皇對教會在信仰、道德、紀律及行政上擁有最高權力。 △教宗、教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