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34 ms
共 8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
辯口利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於辯論,言辭犀利。《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
好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貧樂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
|
鼠心狼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匕首,威風凜凜,殺氣騰騰,嚇得李勉主僕魂不附體,一齊跪倒,口稱:「壯士饒命!」那人一把扶起李勉道:「不必慌張,自有話說。喒乃義士,平生專抱不平,要殺天下負心之人。適來1>房德假捏虛情,反說公誣陷,謀他性命,求喒來行刺;那知這賊子恁般2>狼心狗肺,負義忘恩!早是公說出前情,不然,險些誤殺了長者。」李勉連忙叩下頭去,道:「多感義士活命之恩。」那人扯住道:「莫謝莫謝,喒暫去便來。」即出庭中,聳身上屋,疾如飛鳥,頃刻不見。 〔注解〕
(1) 適來:剛才、方才。
(2) 恁般:這樣。恁,音ㄖㄣˋ,如此、這樣。
|
抽胎換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脫胎換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呂巖就是呂洞賓。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
|
發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舊時指教兒童開始識字讀書。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五.發蒙師》:「或謂童稚發蒙之師,不必妙選,然先入者為之主,亦豈宜闊略。」
|
梯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個人私有的積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春郎與蘭孫,又自梯己賀喜,自不必言。」《通俗編.梯己引心史》:「元人謂自己物,則曰梯己物。」也作「體己」。
|
脫胎換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脫胎換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呂巖就是呂洞賓。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
|
君子言先不言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話說在前面,不等事後再說。如:「有道是『君子言先不言後』,萬一出了問題,可別怪我沒有提醒你。」
|
對牛鼓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牛彈琴」之典源,提供參考。 《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問曰:「子云:『佛經如江海,其文如錦繡。』何不以佛經答吾問,而復引《詩》《書》合異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須江海而飲,飢者不必待廒倉而飽。道為智者設,辯為達者通,書為曉者傳,事為見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說佛經之語,談無為之要,譬對盲者說五色,為聾者奏五音也。師曠雖巧,不能彈無弦之琴。狐貉雖熅,不能熱無氣之人。公明儀1>為牛彈〈清角〉之操2>,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3>之聲、孤犢4>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5>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注解〕(1) 公明儀:春秋魯國賢人,南武城...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