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三行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三行文化的初期繼承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發展,不同的遞型區域均有遺址分布,生活型態也已經和近代各台灣原住民相同(註一)。此時期的人類以務農為生,種植稻米、番薯、芋頭等農作物,同時漁獵也相當發達,採貝和捕捉魚類,並且也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物(註一)。器物方面,石器無論在器型或數量上皆相對減少,而陶器數量則多,以紅褐色的夾砂陶為主。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大量的煉鐵殘渣,顯示當時已經知道煉鐵的技術,而此文化為重要的特徵,就是出現了以鐵器為主的金屬器及玻璃器。發現的鐵器主要是鐵刀和鐵釘,也包含其他金屬器,主要是金、銀、銅質的...
大坌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其可能有密切的關係,可能是由此渡海來台。根據研究結果,大坌坑文化也被推測為南島系民族的祖先,台灣原住民是南島系民族的一部份,因此大坌坑文化很有可能就是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型文化。(註一)(註二)(註三)(註四)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河濱、海口或湖濱,是一種適應海洋、河口和河湖性自然環境的文化。當時的人類以海邊、河口的的台階地或沙丘作為聚落所在,發展出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以漁獵、採集為生,並開始種植一些根莖類植物作為食物,為原始農業的開端。(註...
鄭成功攻佔台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1662年2月,荷蘭正式退出台灣。荷蘭人走後,鄭氏政權所加諸於人民的稅賦,並不輕於荷蘭時代;對待原住民族也不比荷蘭時代寬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鄭成功英文關鍵字:Koxinga 出處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上),1999年,頁35~37。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豐年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舉行時間2 豐年祭的三階段3 阿美族的階級組織4 豐年祭的歌舞 舉行時間撒奇萊雅族 (Sakizaya)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2]。阿美族各部落的豐年祭分別在每年七月至九月間舉行。族人辛勤耕作一整年而有所收成時,藉由舉行豐年祭, 一方面對祖靈的眷顧表達感恩之意,一方面族人也彼此相互慰藉。...
地方自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憲法位階,而國家不得以立法或其他方式侵越地方自治權,且更應積極地創造有利地方自治發展的制度空間。住民主權說住民主權說源自於國民主權論,為使國民主權能真正落實,因而強調最接濟各地住民之地方自治事務,應交由各住民自行決策。 地方自治團體的地位地方自治團體屬於一公權力主體,屬行政法上之公法人,而憲法將部分...
日本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磨製石器、骨角器などを用いた。繩文時代分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共6期。此時,日本列島住民製作縄文式陶器,居住形式從早期開始固定化,主要住居是竪穴式住居,用弓箭狩獵、從貝塚可知是以漁撈、採集植物為生,並且使用打製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雑穀や堅果などの栽培も行われたとする仮説も提示されており、野生のイヌビエから穀物のヒエへの栽培化のプロセスが追跡できるとする研究や、クリの選択が行われて栽培化の動向がうかがわれるとされる研究も公表されている。後期から晩期にかけては稲作も導入された。也有人提出假設,認為此時已有...
賽夏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地區原住民族之一。分布在苗栗縣、新竹縣一帶山區,為父系氏族社會,家庭由傳統大家庭制趨向小家庭制。其矮靈祭,深具特色。
吳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人,曾任阿里山通事,後死於與原住民的衝突。吳鳳傳說曾盛行二百多年,對原住民形象有極大影響。目錄1 生平2 吳鳳捨身傳說2.1 分期2.1.1 鄉野流傳與記錄時期2.1.2 日人宣傳運用時期2.1.3 國府儒化時期2.1.4 消滅3 相關文獻3.1 劉家謀‧海音詩3.2 《臺灣通史‧吳鳳列傳》3.3 小學國語課文選例4 參考書目 生平吳鳳(康熙38年~乾隆34年,1699年~1769年),福建和平縣人,幼年隨父母來臺,居住在鹿麻產(今嘉義縣竹崎鄉...
高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茶山等地的軍用牧場,向銀行貸款50萬元,還作曲〈移民之歌〉鼓勵族人遷徙開墾。同時他也持續與其他原住民族知識份子共商自治事務,但在當局施壓之下在霧社的會議並沒有開成。1952年9月,高一生等七人被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誘騙逮捕,理由是貪污籌辦吳鳳鄉新美農場農業經費、物資。在偵辦過程中,1952年12月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呈參謀總長周至柔(1899-1986)的代電之中,赫然出現高一生案增加新的案情:高一生等人與蔡孝乾等匪諜集會叛亂。根據官方的說法,高一生受匪諜指示組織「蓬萊解放委員會」,並掩護蔡孝乾等人逃匿。此一說法出現之後,高...
潘敦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潘敦仔(?~1771),本名音譯為敦仔阿打歪,清代臺灣中部岸裡社(今臺中北區)頭目,多次協助清廷,也是壯大岸裡社的重要人物。目錄1 土官世家2 協助清廷,壯大岸裡社3 割地換水4 第一位非漢人通事5 參考書目 土官世家潘敦仔出身巴宰族岸裡社的「土官」家族。土官是清廷為治理臺灣原住民設立的官職,由原住民社內耆老公舉推選,職責是約束社番、處理社務。康熙54年(1715),潘敦仔的祖父阿穆因為協助清廷平定通霄社叛亂、率領數社歸化官府,被封為第一任總土官,...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