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兩端首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未貴時以父輩事竇嬰。既貴而嬰失勢,以事誣竇嬰及灌夫,未幾病死。 (4) 局趣效轅下駒:局趣,即促,短小的樣子。恐懼不安的像小馬在車轅之下不敢抬頭。 (5) 首鼠兩端:《史記集解》、《埤雅》等書都說老鼠生性多疑,畏首畏尾。因此一般便以「首鼠兩端」來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近人劉大白則認為「首鼠」乃「躊躇」兩字因為音讀變轉而成的異文,「躊躇」即欲進不進,欲止不止,猶豫不決的樣子。
華德福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起源於德國,其教育內涵來自對孩子精神本質的了解。認為孩子的生命及命運不應限在肉體的生與死之間,在此理念下,其教育目標著眼於幫助孩子開展其成長的潛能,並在生命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教育方式兼重兒童觸覺、思考力、感情、意志力的培養。在幼稚園階段強調意志力與做事的動力。小學階段重視想像力及情緒、情感生活。中學階段則在學生思考能力及獨立判斷能力的培養。華德福教育課程很重視觸覺、律動與平衡感,在課程中會盡量讓孩子直接嘗試、親自操作自然教材,以第一手的接觸認知與外在環境直接互動。因為律動...
跼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器量狹小。也作「局促」、「促」。
2.空間狹小。也作「局促」、「促」。
3.不安適的樣子。也作「局促」、「促」。
時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間及空間。如:「他自幼出國,雖時空阻隔,但我倆的感情仍是歷久彌新。」
阿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過民間文學的取用,他成功地顛覆了所謂「正統文學」的界定,使得現代散文因民間文學的闖入,在舊有的、限的現代散文中開創出新風貌。並且其不迎合文學商品化市場,內容大多反映鄉土與關懷家園。阿盛寫作的理念是:「天地之間有文章,但凡人事皆可觀。」在他心目中天地就是一本無字的大書,人情就是最動人的文章,他強調土地與人性的觀照,並真誠的寫出美好與不美好的真實面。 著作 <同學們><廁所的故事>《唱起唐山謠》《兩面鼓》《行過急水溪》《綠袖紅塵》前衛出版社《如歌的行板》《春秋麻黃》《十殿閻君》《青春嶺》《阿盛別栽》《春秋臺北》《歲月...
畢沙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帶有稠密感的同時不失陽光閃動的感覺。結識秀拉後,一度受點描派的「科學性」所吸引,然而後來感到「科學」限了他的想法,最後仍回歸自然與生活,多取材於一般的農村,並未刻意美化,而是捕捉當下看見的感動。此外,畢沙羅是唯一參加過八次印象派畫展的藝術家。[註一] 重要作品<閒談>、<教堂>、<法蘭西劇院廣場>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畢沙羅英文關鍵字:Camille Pissarro 參考資料[註一]陳英德、張彌彌(2000)。畢沙羅。臺北:藝術家。范夢 (1997)。寫實到印象。臺北:藝術圖書。頁140-141。馮作民/譯 何恭上/編...
首施兩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未貴時以父輩事竇嬰。既貴而嬰失勢,以事誣竇嬰及灌夫,未幾病死。 (4) 局趣效轅下駒:局趣,即促,短小的樣子。恐懼不安的像小馬在車轅之下不敢抬頭。 (5) 首鼠兩端:《史記集解》、《埤雅》等書都說老鼠生性多疑,畏首畏尾。因此一般便以「首鼠兩端」來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近人劉大白則認為「首鼠」乃「躊躇」兩字因為音讀變轉而成的異文,「躊躇」即欲進不進,欲止不止,猶豫不決的樣子。
轅下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馬駕車,在車轅下促不安。比喻人受束縛而促不安不能施展。《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
雙重屬性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之,吃冰淇淋的結果一方面產生的是生理上的變化,另一方面產生的是心理變化,前者是眾人可知曉的,後者卻限於當事人本身。雙重屬性論的主張和身心二元論不同。後者主張人的心理經驗是由人的心靈產生,人的心靈和身體當然有某種交互性,但心理經驗不能化約為生理的活動,也不是由生理活動所造成的。雙重屬性論則認為心理經驗--如思考,各種感受、欲求等--在很多時候是大腦反應外在世界的結果,但人的大腦本身並不僅只是一套生理體系,它可以產生不能解析也不為人所覺的心理現象,而這種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有著不同的性質。雙重屬性論碰到的批評大致有兩端。第...
欺人自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是空,根本無法描述。所謂的「兩種自己」,就是落入了形體的對立之中,不合於禪宗的主旨。這些人被自己限的想法所蒙蔽,還認為自己繼承了禪宗的正統,並向信徒們傳揚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騙自己,又欺騙了他人。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來比喻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