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石?〈送楊太序〉:「今天下之士好高騖遠,一知講求聖賢之學,率以吏治為俗務,往往不屑為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覆蓋。《文選.江淹.雜體詩.謝射》:「時菊耀巖阿,雲霞冠秋嶺。」
為虎作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裴鉶《傳奇》(據《太平廣記.卷四三○.馬拯》引)1>唐長慶中,有處士馬拯性沖淡,好尋山水,不擇險峭,盡能躋攀。一日居湘中,因之衡山祝融峰,詣伏虎師。……見一老僧眉毫雪色,朴野魁梧,甚喜拯來,使挈囊。僧曰:「假君使,近縣市少鹽酪。」拯許之。乃挈金下山去,僧亦不知去向。俄有一馬沼山人亦獨登此來,見拯,甚相慰悅,乃告拯曰:「適來道中,遇一虎食一人,不知誰氏之子?」說其服飾,乃拯夫也。拯大駭。沼又云:「遙見虎食人盡,乃脫皮,改服禪衣,為一老僧也。」拯甚怖懼。……及明,僧叩門曰:「郎君起來食粥。」二子方敢啟關。食粥畢,二子計之曰:「此僧且在,我等何由下山?」遂詐僧云:「井中有異。」使窺之。...
阮囊羞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阮囊羞澀」條。 01.清.黃景仁〈典衣行〉:「征裘溼盡不復煖,兩腳如絲那能斷?囊空羞澀對客燈,老助我發長歎。」
臥薪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越王句踐戰敗後以柴草臥鋪,並經常舔嘗苦膽,以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見《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後用以比喻刻苦自勵。《宋史.卷四三五.儒林傳五.胡安國傳》:「太上皇帝劫制於彊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臥薪嘗膽,宜思所以必報也。」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也作「懸膽」、「嘗膽」、「嘗膽臥薪」。
瓜田李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三俠五義》第五二回:「我家中並無多餘的房屋,而且又無婦丫鬟,使怨女曠夫未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侍的人。如:「侍從」、「從」。
噤若寒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1) 密:杜密,字周甫,東漢潁川人,生卒年不詳。官至北海相,後去官還家。桓帝時拜尚書令,轉太,以黨事免。後復為太,坐黨事被責問,自殺。 (2) 劉季陵:即劉勝,東漢人,生卒年不詳。 (3) 激:激勵。 (4) 隱情惜己:隱瞞實情,以保全自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到、前往。《漢書.卷六七.楊王孫傳》:「王孫苦疾,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唐.顏師古.注:「詣,至也。」唐.李賀〈感諷〉詩五首之一:「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樹欲靜而風不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颳動它的枝葉。語出《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唐.白居易〈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七齣:「孔子聽得皋魚哭啼,問其故,皋魚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也作「樹欲靜而風不寧」、「樹欲息而風不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