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一種古代的兵器,即盾牌。如:「籐牌」、「擋箭牌」。《資治通鑑.卷二二二.唐紀三十八.肅宗寶應元年》:「(馬璘)遂單騎奮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兵器或工具上的鋒刃。如:「刀口」、「劍口」。
深謀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除草的農具。櫌,用來鏟平田地或擊碎石塊的農具。棘,長柄,頂端有直刃,兩旁各具橫刀,可直刺或橫擊的兵器。通「戟」。矜,矛或戟的木柄。 (2) 錟:音ㄒ|ㄢ,鋒利。 (3) 句戟長鎩:音ㄍㄡ ㄐ|ˇ ㄔㄤˊ ㄕㄚ,為兩種兵器。句戟為戟刃尖端有鉤的兵器,長鎩為長矛。戟,戈和矛的合體,兼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裝於木柄或竹柄上。出現於商、周,盛行於戰國、漢、晉各代。 (4) 適戍:前往守衛。 (5) 抗:對等、匹敵。 (6) 九國:指戰國時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等國。 (7) 鄉時:昔日、以前。鄉,音ㄒ|ㄤˋ。 ◎2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兵器收聚而藏。《說文解字.戈部》:「戢,臧兵也。」《國語.周語上》:「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兵器的總稱。《新唐書.卷一三七.郭子儀傳》:「大戰,王師不利,委仗奔。」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棄甲曳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被公子翬奮勇當先,只一陣,殺得宋兵棄甲曳兵,逃命不迭。」
坐以待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管子.參患》一篇強調了軍隊建設與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應緊密結合。本文主要在說明:擁有廣大的軍隊,卻不得軍心,和自己一個人單獨作戰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兵器不完備鋒利,就和沒有任何武器是一樣的;鎧甲不堅固細密,就和不穿鎧甲的人是一樣的。同理可證,用較短的兵器,去迎擊從遠方射來的箭,就等於是「坐以待死」(坐著等死),因此要在戰爭中贏得勝利,就必須講求兵器的銳利、將士的素質,以及主帥領導的方法。後來「坐以待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古代兵器。即戟。
短兵相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短兵相接」之「短兵」,原是指短小的兵器,此語見於戰國楚屈原的作品〈國殤〉。當年秦、楚兩軍交戰,楚軍自知勢弱,但仍奮勇抵抗強敵。最後楚軍果然慘敗,戰場上布滿這些英勇將士的屍體,屈原乃作〈國殤〉,用以祭悼為國犧牲的陣亡將士。開頭四句:「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大意是說,楚國士兵手持吳地出產的戈,穿著厚重而堅硬的甲冑,與敵軍近距離遭遇混戰,彼此的軍車車輪互相交錯,將士們就用短兵器,與對方激烈地搏鬥廝殺。軍旗滿布,把陽光完全遮蔽,敵人多得像雲一樣,雙方射出的箭矢紛紛從空中掉落,將士們不顧性命,奮勇向前。「短兵接」原是指以短小的刀、劍等武器交手搏鬥,後來「短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