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88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坎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這是因為受到所住環境的限制;無法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霜,這是因為受到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跟鄙陋之人談論真理之道,也是因為受限於他們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
挾山超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做不到的事情。參見「挾泰山超北海」條。明.盧象昇〈與某書〉:「某以一身肩荷七省,何異挾山超海之難。」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五.頤養部.行樂》:「勸富人分財,其勢同于挾山超海,此必不得之數也。」
自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本身。《三國演義》第一一回:「然後命糜竺齎書赴北海,自己率眾守城,以備攻擊。」《紅樓夢》第五七回:「黛玉不時遣雪雁來探消息,這邊事務盡知,自己心中暗歎。」
交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江河匯合而流。漢.班昭〈東征賦〉:「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唐.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雁足傳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蘇武出使匈奴國而遭拘留於北海,相傳其託雁帶書信傳遞至朝廷。見《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後比喻互相聯絡,音信不斷。如:「他們雖然已多年未見面,但總會不定期的雁足傳書,互報平安。」
風馬牛不相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馬牛不相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僖公四年》載,魯僖公四年時,齊桓公以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後,接著又進兵征討楚國。楚成王便派遣使者前去交涉說:「齊國地處北海,楚國地處南海,兩國相距遙遠,毫無利害關係和牽連。即便放逸馬牛雌雄相誘相追逐,也不可能發生越界的事。不知貴國為什麼要攻打我們呢?」後來雙方估量彼此實力相差無幾,真打起來,大家都無好處。便結盟和好,結束這件事情。後來「風馬牛不相及」被用來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
入室操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鄭玄》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筭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筭,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玄自游學,十餘年乃歸鄉里。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及黨事起,乃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遂隱修經業...
打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派遣、安排。《三國演義》第一一回:「陶謙先打發陳元龍往青州去訖,然後命糜竺齎赴北海。」《文明小史》第二四回:「過了十餘日,撫臺打發人來,請王總教衙門裡去有事相商。」
望洋興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自己盛大的水流,不禁沾沾自喜,認為天底下最壯美的,全都在這兒了。他興奮地順著水流向東而行,一直到了北海。河伯向東邊望去,只見白浪濤天,茫茫一片,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河伯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心裡覺得十分慚愧。他仰著頭嘆息說:「我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現在看到大海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後來,「望洋興嘆」這句成語就從「望洋向若而嘆」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後人也有望文生義,誤解「望洋興嘆」為對著大洋興嘆,此解不可取。
囊中取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也。」欲以平章事贈之,問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對曰:「昔劉穆之贈開府儀同三司。」遂贈熙載平章事。熙載,北海將家子也,初與李穀相善。明宗時,熙載1>南奔吳2>,穀3>送至正陽,酒酣臨訣,熙載謂穀曰:「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穀曰:「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及周師之征淮也,命穀為將,以取淮南,而熙載不能有所為也。 〔注解〕 (1) 熙載:韓熙載(西元902∼970),字叔言,五代時濰州北海人。工文章書畫。初與李穀相善,後因父韓光嗣因事坐誅,出奔到江南,後為南唐所用。 (2) 吳:西元902∼937,五代時十國之一。楊行密所建。故址據有淮南、江西等地。後為南唐徐知誥所篡。 (...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