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94 ms
共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立臺中家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為「國立臺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附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進修學校」。民國90年7月王校長退休,由楊寶琴女士接掌本校。民國90年8月增設綜合職能科。民國92年8月家政科停招,改招幼兒保育科。民國93年8月增設應用外語科英文組。民國94年8月楊校長榮調國立台中女中,由鍾克修先生接掌本校。民國97年8月增設國際貿易科。 交通資訊自行開車 經大雅交流道(台中大雅):大雅交流道(台中大雅) 出口下交流道 --> 沿中清路直行接大雅路 --> 大雅路直行至五權路右轉 --> 五權路直行至民權路左轉 --> 民權...
|
母親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西元一九一九年由美國加維斯女士所發起,意在安慰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母,後由基督教推行各國,以紀念母親慈恩,崇揚偉大母愛。也稱為「媽媽節」。
|
珍奧斯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許接近休謨和洛克。剛獲出版時,奧斯汀的作品並未獲得很高聲譽,然而司各特爵士對她評價很高:「這位年輕的女士很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是我所見之中最高妙的。」奧斯汀對司各脫也很欣賞。在奧斯汀的最後一部小說《勸導》中,小說人物對司各脫的作品讚賞有加。而早在《理性與感性》中,女主人公瑪麗安已經將司各脫司各脫視為最愛的作家之一了。推崇奧斯汀的人還包括麥考萊(Macaulay),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Robert Southey,Sydney Smith,Edward Fitzgeral...
|
張秀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張秀亞(1919-2001)張秀亞女士出生於1919年,祖籍河北省滄縣(今黃驊縣),曾任教於輔仁、靜宜大學。張女士四歲識字,稍長就讀天津貞淑小學、河北省第一女師,後考入輔仁大學。張女士於十四歲開始創作,寫作生涯長達七十年。早年她投稿天津大公報副刊,得到主編蕭乾和沈從文兩位知名作家的鼓勵,高中即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書作《大龍河畔》,不...
|
吳鳳科技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銀行保險科及合作事業科等四科。1965年10月「私立吳鳳商業專科學校」奉准立案招生。創辦人 彭文鴻 女士,首任董事長 鄧翠英 先生,首屆校長 李國棟 先生。奉准設立五專日間部。1966年7月奉准增設國際貿易科。1968年7月奉准增設五專機械工程科、電子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化學工程科等四科。1969年8月改名為「吳鳳工業專科學校」。1982年3月奉准自71學年度增設夜間部二專機械工程科。奉准設立三年制專科夜間部。1991年3月奉准自80學年度增設夜間部二專電機工程科。1992年3月奉准自81學年度增設日間部二專電子資料處理...
|
殷張蘭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南舊事》(林海音原著,殷張蘭熙、齊邦媛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2年,林語堂先生和殷張蘭熙女士創辦《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 Quarterly)。齊邦媛基於交情和使命感,參與筆會的翻譯工作,挑選臺灣文學佳作譯成英文,向全世界引薦中文作品,並與殷張蘭熙合作完成德文版《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選集源流》,使在德國研習中文的讀者,有了具體可考的臺灣文學資料。 評價殷張蘭熙應是台灣最早有系統作台灣文學英譯的人,1961年美國新聞處資助Heritage Press出版社英譯台灣的小說和新詩,她即是...
|
愛倫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眾,並已經開始嘗試寫作詩歌。1824年,坡在心理上承受雙重打擊,生意倒閉的養父脾氣暴躁;暗戀的一位女士病故,為此,坡後來作了一首詩:《至海倫》。第二年,坡的養父因為繼承了一筆遺產而重新富裕,坡與一名少女私定婚約,但雙方家長都強烈反對,最後此婚約被少女的父母廢除。17歲時,坡的養父將其送入維吉尼亞大學,但只給他三分之一的學費,在經濟上受困的坡並不像他的一些同學那樣去工作,年輕的他選擇了賭場,但毫無經驗的成為了失敗者,而他的養父嚴厲的拒絕替他還那筆債務。入學不足一年,坡輟學,回到里奇蒙。第二年3月,坡離家出走。1827年5...
|
王文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了廿三年,寫完之後,再花起碼一年時間校對。廿多年來,他總共只出了三本書。一九六九年與廣東新會陳竺筠女士成婚。二○○五年退休。 文學觀慢讀慢寫,理想的速度是「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自稱「一天寫卅個字」,《家變》寫了七年,《背海的人》前後寫了廿三年 著作短篇小說《十五篇小說》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散文《書和影》、《星雨樓隨想》 評價作家張系國指出:「《家變》寫出年輕一代對老一輩的心理變化,要比同類型的小說深刻得多。」台大外文系教授顏元叔則說:「《家變》在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畫之真實,細節抉擇...
|
劉慕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劉慕沙(1935/8/22~),本名劉惠美,台灣苗栗人。新竹女中畢。曾任國小教師、救國團文宣幹事、《高縣青年》編輯。最早接觸文學的時間,始自小學時期對於日文讀物的博覽,對日譯的西洋文學也有廣博涉獵。二十歲左右,與名作家--朱西寧先生相識並結婚。開始與中國傳統與當代文學結緣、創作。劉女士之女兒朱天心、朱天文,在文壇及電影界亦頗享盛名。現職翻譯與寫作。曾獲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徵文獎、聯合報徵文佳作獎等。 寫作風格/觀點 寫作以散文、小說、日本中譯為主。其處女作為短篇小說「笑卜」暨翻譯作品「紫鈴蘭」,其後陸續出版四十...
|
道爾頓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Helen Huss Pakhurst)女士,於西元一九二○年於馬薩諸塞州道爾頓公立中學創始的教育法。以自由、自治、自學、啟發個性、集團協力為基礎,重視實驗與勞作,以養成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特點是:一、給學生以活動及學習的自由,廢除時間制。二、採用彈性制,使聰穎的兒童竭力上進,不受學期的拘束。三、協力學習,以實物教學及實驗為重心,使兒童觀念真確。四、把課程列成大綱,按月分配,由學生自由學習,教師只盡指導之職。五、學校社會化。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