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8.20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韶顏稚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青春年少,容貌美麗。唐.蔣防《霍小玉傳》:「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
盈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圓缺。唐.徐敞〈圓靈水鏡〉詩:「明滅淪江水,盈虛逐砌蓂。」宋.蘇軾〈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死灰復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重新活動起來。出現「死灰復燃」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啟.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復燃,物有待爾。」
骨瘦如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骨瘦如柴」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纔聞居士病榮(縈)身,凡是有靈皆怪訝,病臥只居方丈內,飢羸起坐甚艱難。國王王子盡奔波,居士宰官咸禮覲,一切天人皆到會,果然見一病維摩。多將湯藥問因依,大照國師尋斬候,雖即(至心)申體察,莫知來處辯其因。謝諸人者賜相哀,四大元知有此災,舊日神情威似虎,今來體骨瘦如柴。深貴汝,倍憂懷,我此身形自嘆裁,因有如斯縈病故,廣陳妙法唱將來。
教育的外在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個人主義,人文主義等等的注意類別,往往會造就出不同的教育目的。2.由國家政府及野心政客所揭示者:如斯巴達當年的軍事教育,將所有人都定位成軍事人員因此教育目的也朝軍事為主要發展,抑或是如同現今的北韓,領導者掌握了一切資源,並且投過教育控制人民的思維。3.由教育學者個人所提出者:如斯賓賽,柏拉圖等人所提出的教育思維,也可能成為外在教育目的之產生,也就是有個定向的目的。 關鍵字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英文: extrinsic aims 參考書目註1 高...
革面洗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洗心革面」之典源,提供參考。 1、「洗心」:《易經.繫辭上》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1>,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注解〕 (1) 退藏於密:退則隱藏幽微,言《易》的功用,藏於隱密。 2、「革面」:《易經.革卦》上六1>,君子豹變2>,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注解〕 (1) 上六:易卦每卦六爻,...
川流不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川流不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川流不息」原本的意思是指河川水流永不停歇。息,就是停止的意思。這句成語的典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出自於《論語.子罕》篇,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孔子有一天來到河邊,看到晝夜奔流不息的河水,不禁感嘆時間消逝不就像流水一樣嗎?這是從「川流不息」的自然現象領略到時間的流逝,後來也作「川流不舍」。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這是出自於《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列傳》:「處士山積,學者川流。」的「川流」。這裡的「川流」就是如河水之流動,有穿梭往來的意思。所以這兩句話是在形容當時才德之士多,堆積如山,連綿如流水,往來不停。南朝宋.鮑照〈結客少年場行〉:...
飲恨而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懷憂恨而死。唐.蔣防《霍小玉傳》:「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小女興娘薄命,為思念郎君成病,于兩月前飲恨而終,已殯在郊外了。」
元元本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詳細始末。漢.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唐.張說〈四門助教尹先生墓誌銘〉:「故每外和內厲,元元本本,學者如斯,不舍晝夜。」也作「源源本本」。
信手拈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信手拈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1《五燈會元.卷一四.大洪報恩禪師》上堂:「如斯話會,誰是知音?直饒向一句下,千眼頓開,端的有幾個是迷逢達磨!諸人要識達磨祖師麼?」乃舉手作捏勢,曰:「達磨鼻孔在少林手裡,若放開去,也從教此土西天,說黃道黑,欺胡謾漢。若不放過,不消一捏。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麼?」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1>,信手2>拈3>來,便能坐斷十方4>,壁立千仞5>。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擊禪床一下。 〔注解〕 (1) 德山臨濟:指德山宣鑒禪師及臨濟義玄禪師。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