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信口開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信口開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1>想當初向清明日共飲金波,張孔目家世墳塋,須不是風月鳴珂。他將俺2>兒女夫妻,直認做了雲雨巫娥3>。俺自撇下家緣過活,再無心段疋綾羅4>。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5>。俺張孔目6>怎還肯緣木求魚7>,魯齋郎8>他可敢暴虎馮河9>。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 (2) 俺:音ㄢˇ,我。北方方言,第一人稱代詞,為元雜劇中常用語。 (3) 雲雨巫娥:雲雨,指男女歡合。巫娥,指巫山神女。見「巫山雲雨」。 (4) 段疋綾...
顯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顯要富貴。[例]他出身名門,家世顯貴,卻不曾炫耀擺闊。
張愛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編輯] 早年張愛玲本名張瑛,於1920年9月30日[1][2](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整個街區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豐潤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1896——1953)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1893-1957年)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較為歐化[3]。張愛玲只有一個弟弟張子靜(1...
張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於《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餘篇,余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餘首了。作品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
力學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勤勉學習且確切實踐所學。宋.陸游〈陸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為儒,力學篤行,至老不少衰。」
金龜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有財有勢的女婿。[例]他的家世顯赫、人品又好,是一般父母眼中的金龜婿人選。
溫庭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溫詞特色3 著作4 評價5 相關教學資源 生平溫庭筠(812年-870年),本名歧,字飛卿,太原祁縣(在山西)人。晚唐詩人、花間派詞人。溫庭筠的先世溫彥博雖是宰相,而溫庭筠是溫彥博的裔孫。可是,到了溫庭筠的時候,其家世已經衰微了。溫庭筠自幼好學,長於詩詞,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由於形貌奇醜,因號「溫鐘馗」。他在政治上遭受到統治者的種種壓迫,鬱鬱不得志,屢試進士不第,官僅至國子助教。在日常生活方面,《舊唐書‧文苑傳》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絃吹之音,為側豔之詞」,說明瞭他行無檢幅,常出入於歌樓妓院;亦...
程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生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一○三二年),卒於北宋神宗元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年),享年五十四歲。  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家世顯赫,曾祖輩即為高官,十歲能文,年十三即老成練達若成人,秉氣溫和恭謹,雖遇政敵王安石的惡評,仍不改其常度,時人皆以聖人視之。  著作:計有《明道文集》五卷,《二程遺書》二十八卷,《二程外書》十二卷,其他關於義理的言論,尚可見於《二程語錄》,後人輯有《二程全書》。觀點:道器合一論,默而識之,誠敬體道,體貼天理,元無少欠、百理具備,盡心知性已知天……。評價:馮友蘭:「程明道,為陸王心學一派之先驅...
詹天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與王雲峰根據電影的故事,寫下這首歌。歌中描述出生於富貴之家的男主角,愛上家境貧困的牧羊女,可是卻因家世背景懸殊,而受盡屈辱;這樣的題材打動了當時無數青年男女的心。 參考書目大稻埕主題館:詹天馬及二二八 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theater/theater-g7.html維基百科:天馬茶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9%A6%AC%E8%8C%B6%E6%88%BF臺灣記憶:詹天馬http:...
德隆望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德高望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德高望重」原作「德隆望重」。自從東晉大臣謝安病死後,晉孝武帝便將大權交給他的弟弟會稽文孝王司馬道子,由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司馬元顯是司馬道子的長子,因家世顯赫,周圍的人對司馬元顯極盡奉承巴結之能事,讓司馬元顯自以為是一代英傑,無人可比。孝武帝也因他有輔政之功,加上他的生母劉氏是會稽王夫人,所以讓他享有高官厚祿,使司馬元顯更是目中無人。太皇太后駕崩時,孝武帝召司馬道子入宮,司馬元顯認為自己「德隆望重」(德行高,聲望隆),所以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群臣懾於司馬元顯的淫威,也只好跪拜。後來「德高望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德隆望重」演變而出,用來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