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27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婚姻排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婚姻排擠(marriage squeeze)係指在適婚年齡的男女人口數不平均的,而使得男性或者女性在擇偶時產生被排擠的不平等現象。依理論而言,一般新生兒中,男嬰的比例高大於女嬰,然而因成長過程中男性的死亡機率較女性高,因此待達到適婚年齡時,男、女之間的人數比例約相等。假若該婚姻市場是封閉而未受其他因素影響,則可推論男、女各自在同齡階層中應可有一名配偶。然而,實際上婚姻市場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文化、政治等,可能因此破壞原本達平衡的婚配市場。(註1)當前在婚姻市場中,對女性而言因婚姻排擠現象加上婚姻坡度的問題,因此...
反氣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氣中順時鐘(北半球,南半球為反時鐘)方向的氣流成為一封閉之環流者。其中心氣壓常較高。因反氣旋環流常與較高氣壓同時存在,故常與高氣壓交換使用。
望遠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使用望遠鏡和顯微鏡時眼睛所看的那個透鏡。(註2)常見的望遠鏡可簡單分為兩類1.折射式望遠鏡:一封閉圓筒,一端視物鏡,另一端是目鏡。(註2)2.開普勒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構成。由於兩個凸透鏡之間有一個實像,安裝分劃板比較方便,而且各種性能優良,所以,目前軍用望遠鏡、小型天文望遠鏡等專業級的望遠鏡都採用此種構造。(註1)3.雙筒望遠鏡:其中每一個望遠鏡中都有兩塊稜鏡,稜鏡反射從物體來的光線而形成經過顛倒的一個正立的像。這些稜鏡使雙筒望遠鏡更緊密,因而也比普通望遠鏡更容易操作。(註2) 參考書目<註1&g...
電磁感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越難將磁棒插入線圈。因為越多電流通過線圈,它會產生越強的磁場,以抵抗磁棒進入線圈中。 感應電流當封閉現圈內的磁力數目發生變化,線圈就會產生電流,此現象稱為電磁感應。而因電磁感應所生的電流就稱為感應電流。(註3) 冷次定律1834年,由俄國科學家冷次所提出,感應電流所建立的感應磁場方向必與原磁力線數目變化方向相反(或者是說感應磁場是用來阻止原磁力線數目的變化。)(註3) 參考文獻註1: 觀念物理V,電磁學.核物理,休伊特著,陳可崗譯,第一版,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台北縣三重市,大和圖書書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2001(...
洞穴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善,也是人最終的理想與追求,沒有這種觀念,人就無法辨識出外在世界的事物。 在教育上的啟示1.人多處在封閉的狀態:人們專注於眼前的事物並習慣之,然而眼前的事物並非真正的知識。2.走出封閉才能找到真理:承認自己無知才能走出洞穴,尋找象徵真理智慧的太陽。3.教育即在協助人走出洞穴:教育目的其一即在訓練人尋求真理。方式即為教師引出學生內在理性、觀念,進而產生認識真理與世界的能力。 柏拉圖的形上學(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所得到答案的問題)...
媒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撮合婚姻的人,今或稱為「介紹人」。[例]古代社會風氣較封閉,自由戀愛結婚的很少,大都依賴媒人的撮合。
坑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凹陷的洞穴。[例]連日豪雨淘空路基,形成一個大坑洞,過往人車極為危險,交通單位緊急封閉道路。
自然系統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系統模式(natural systems approach)因為目標中心模式將組織視為一種理性的封閉系統,忽視組織的動態性質,於是Yuchtman & Seashore(1967)等人乃提出了自然系統模式,認為組織就是「完整的行動體,是獨立自主的,但和環境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關係,主要是來自於資訊和資源互換而來。」(seashore, 1983)所以資源的取得和資訊的交流是達成組織的充要條件。由此可以知道:自然系統模式重視組織的動態性和開放性,而且組織的需求也不是少數目標所能界定。因此,溝通協調在自然系...
囊底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有一個出入口的交通路段或活動空間。通常在封閉的一端設有迴車空間。如:「他迷迷糊糊的駛進一條此路不通的囊底路。」
名韁利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韁利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名」是功名。「利」是利祿。「韁」是繫馬的繩子,用以控制馬匹。「鎖」則是安裝在門戶、箱櫃等開合處,必須以鑰匙或暗碼打開的金屬器具,引申有拘束、封閉的意思。一個人如果汲汲於名利,腦海裡除了沽名釣譽、鑽求利益,其他事情都毫不關心,就好像被無形的韁繩套住,或被看不到的鎖鏈給綁住,不得自由。《漢書.卷一○○.敘傳上》,敘述了桓譚欲向班嗣借書的事情。桓譚博學多聞,遍習五經,是一位儒者。班嗣雖然也學儒術,但更喜好黃老之學。有一次桓譚想向班嗣借黃老之書,班嗣知道了就回覆說︰「黃老之學崇尚清虛無為,不受世俗所羈絆,與儒學完全不同。你今日已經習慣孔孟的仁義之道,被世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