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忠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今竟然企圖將帝位交給別人!縱使你們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毀謗誣陷先帝。」劉昉等人知道無法讓他屈服,只好代他簽署。「盡忠報國」這句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而「盡忠報國」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中所載記岳飛的事跡。宋朝名將岳飛被捕入獄後,何鑄受命前來審問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以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不二。文中,「盡忠報國」同樣是指竭盡忠誠,報效國家之意。
寧死不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寧願犧牲生命,也不屈服。用以表示意志堅定。如:「雖然敵人武力強大,但是全國軍民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奮戰到底。」
城下之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和約。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後用以比喻戰敗屈服的意思。唐.楊炎〈大唐河西平北聖德頌.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詔太僕崔偁總中權,專上將,誓軍前之士,卻城下之盟。」《東周列國志》第五五回:「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
臣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屈服、降服。[例]職棒年度總冠軍賽,雄獅隊發威,巨象隊臣服。
征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勝、使屈服。《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猜沒有別的,去年老人家在貴州征服了一洞苗子,一定是這個表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屈服。通「伏」。《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
制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用力量使人屈服
不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屈服、不順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三國演義》第七九回:「畫雲長儼然上坐,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哀求乞命之狀。」
投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停止抵抗,向對方降順。《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纔經數合,只見樊愛能、何徽兩個引取馬軍先走,右軍潰散,只留步軍千餘人,盡解甲走詣北漢主軍前投降。」《三國演義》第二回:「朱儁分兵四面圍定,城中斷糧,韓忠使人出城投降。」
降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投降、屈服。《漢書.卷八.宣帝紀》:「夏五月,羌虜降服。斬其首惡大豪楊玉、酋非首。」《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朕奮兵討擊,應時崩解,十餘萬眾束手降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