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回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rbal feedback),是指學生在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之後,教師對他的表現所給予口頭上的讚許或批評。教師在給予學生回饋時,宜遵守以下兩個原則:其一,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的性質如何,也無論問題是否合理,教師均宜先予以接受。其二,當學生回答問題時,無論他回答得正確或錯誤,原則上對他敢於回答的行為,先表示接納和肯定。2.文字回饋:所謂文字回饋(written feedback),是指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業時寫在作業上的文字。教師批閱學生作業時,不宜只對作業的正確或錯誤做出標示。宜在學生的作業上寫幾句簡單的話,做為...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顯然屬一對轉注字。唯「史」屬說文解字三篇下史部,「書」屬說文解字三篇下聿部,部首是不同的。梁東漢批評形轉說一派合建類一首,但不能解釋同意相受。因為同形不一定同義,相反,同一個義符的字它們極大多數意義都不相同。(《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唐蘭《中國文字學》強調轉注是以形符作主體。向夏按同源詞都是以語音聯繫為條件的,而轉注既屬同義詞,語音聯繫更是必要條件。唐氏強調建類一首的形符,而看輕語音的聯繫,似欠周全。(《說文解字敘講疏》)以上「形轉說」,只解釋了「建類一首」。 「義轉說」義轉即同義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清戴震釋轉注...
強詞奪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鏡花緣》第六一回:「無如那些喜茶好酒之人,一聞此言,無不強詞奪理,百般批評,並且啞然失笑。」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表述西漢文帝時,宦官中行說因被迫奉命送公主到匈奴和親,後來歸順匈奴。有一天,他駁斥漢朝使者對匈奴的批評,說:「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沒有繁複的辭令,如果令他們像中原人一樣話多不止,即使衣冠華美,又有何用?」後來「喋喋不休」這句成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話多,沒完沒了。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屬於這種情況。此一機轉可以解釋:大肆責備、批評他人缺點或過錯的人,通常絲毫未覺察自己就有同樣的缺點。其實是潛意識裡恐懼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便「先下手為強」痛批他人。呼應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臨床心理上也發現病患總是疑心他人欲加害於己,卻是因為患者具有憎恨、仇視他人的念頭,但「恨」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將此念頭歸咎於他人,認為「別人先恨他」,那麼他恨別人便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恨我、想害我,所以我才這麼做」總比「不為什麼,我就是恨他、想害...
迥然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答程允夫書〉其四。 (2) 鍾嶸:?∼西元518?,字仲偉,南朝梁潁川人,南朝齊、梁的文藝批評家。好學有思理,歷仕南朝之齊、梁。曾品評漢魏至梁一百二十餘詩人之詩作,論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著成《詩品》,與《文心雕龍》並稱。 (3) 《詩品》:南朝梁鍾嶸撰,共三卷。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共一百二十餘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冠以序。 (4) 古詩:指流傳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之兩漢無名五言詩。其作者、作年、時代、篇目等,眾說紛紜,難以詳考,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5) 子建:曹植(西元192∼232),三國時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歲能屬文,甚得武帝寵愛。文帝...
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此之外,動態評量能鼓勵學生提問,增進解題的意願,避免太多的挫折感。不過,因為施測者參與,動態評量被批評為一種過度主觀、信度、效度不高的評量。
垂頭喪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灰心喪氣,萎靡不振,愁眉苦臉反義:八面威風,眉飛色舞,神采奕奕,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揚眉吐氣,興高采烈辨似: 「垂頭喪氣」及「灰心喪氣」都是用來形容意氣消沉的樣子。 「垂頭喪氣」側重於無精打采的外在表情;「灰心喪氣」側重於心灰意冷的內在心情。 垂頭喪氣 灰心喪氣 辨似例句 ○ ㄨ 妻子病逝後,王老先生每日~地在公園呆坐,鄰居看了都不禁替他難過。 ㄨ ○ 花了那麼大工夫寫的計畫案,卻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真讓人~。
漣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班上其他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教師在責罰某一學生時,不但情緒上表示怒,且言詞上也對學生人格加以批評,這樣不但未能糾正該生錯誤的行為,反引起其他學生對他的同情,甚至於因此對教師的做法產生反感。所以教師責罰學生時最好避免在憤怒下,對學生做出人格上的侮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指出、批評。如:「指摘」。明.王世貞《藝苑巵言》卷一:「詩不能無疵,雖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