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手不釋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即竄位而自立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負和成就上雖遠不及曹操,但對於文學的重視,則不在其父之下,《典論.論文》所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見一斑。又曹丕寫過許多的詩歌、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的重要論著之一。曹丕對於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父親曹操不但是一代梟雄,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後人譽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對建安文學的蓬勃,更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曹丕在《典論.自敘》一文裡記述了父親曹操勤於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以充實自己,並常跟曹丕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
下里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宋玉以「陽春白雪」這種高雅的曲子來比喻自己,用「下里巴人」這種通俗的歌曲來形容那些因為自身程度不夠而無法了解他,進而排擠他的人,表達了自己不被世人所了解的苦悶心情。後來「下里巴人」這句成語被用來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
冷嘲熱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冷言冷語,冷嘲熱罵反義:義正辭嚴辨似: 「冷嘲熱諷」及「冷言冷語」都有言語中帶諷刺意味的意思。 「冷嘲熱諷」側重於尖酸的嘲笑與譏諷;「冷言冷語」側重於冷淡的態度與言辭。 冷嘲熱諷 冷言冷語 辨似例句 ○ ㄨ 這個犀利的評論家,總是以~的筆調批評時事。 ㄨ ○ 他一不高興就板著臉,對人~的,任誰都受不了。
興高采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人。著有《文心雕龍》十卷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對後代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影響深遠。本篇〈體性〉是在討論文章的風格與作家的性情,將文章歸類成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種風格,而文章風格的形成受個人的性情影響。舉了漢、三國魏、晉各朝名家為例,如:三國魏的阮籍,為人豪邁灑脫不受約束,所以他的文章格調高遠脫俗;三國魏嵇康長得英俊有俠氣,所以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思想敏捷,所以文章流暢幽美。由此類推出,人的性情和寫出來的文章風格是相符的。後來「興高采烈」被用來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
眼高手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高,是指一個人的眼光高。《宣和書譜.卷一九.草書七.南朝宋.鍾離權》:「神仙鍾離先生,名權,……狀其貌者,作偉岸丈夫,或峨冠紺衣,或虯髯蓬鬢,不冠巾而頂雙髻,文身跣足,頎然而立,睥睨物表,真是眼高四海而遊方之外者。」這段文字是說鍾離仙人道貌岸然,傲視一切,超脫於世俗之外,所以用「眼高四海」來形容。至於「手低」,則是指一個人的手藝低,能力差。《鬱輪袍》第三折:「他直恁的手藝低,口氣高,教人暗笑。」是說一個人光會吹牛,但是技藝實在不太高明。所以如果把「眼高」和「手低」合起來用,就是眼光雖高,要求雖嚴,而實行能力卻很低。這是一句用來批評他人眼光和能力不相稱的成語。
人心不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據《全元散曲》引)不是我論黃數黑1>,怎禁他惡紫奪朱2>?爭3>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馬牛襟裾4>。口將言而囁嚅5>,足欲進而趄6>。 〔注解〕 (1) 論黃數黑:惡意攻訐,誹謗批評。見「數黑論黃」。 (2) 惡紫奪朱:比喻異端代替正統,邪惡超越正義。惡,音ㄨˋ,憎恨。見「惡紫奪朱」。 (3) 爭:如何,同「怎」。 (4) 馬牛襟裾:比喻不識禮儀,人行事像禽獸一般。襟裾,音ㄐ|ㄣ ㄐㄩ,衣服。見「馬牛襟裾」。 (5) 囁嚅:音ㄋ|ㄝˋ ㄖㄨˊ,有話想說又不敢說,吞吞吐吐的樣子。 (6) 趄:音ㄗ ㄐㄩ,想前進卻又不敢。
執迷不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得不為亂。若歸順朝廷,即能轉禍為福。但若還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他人過失的批評。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念互相扣連且交互作用。2、 辯證其實就是一種不斷否定的過程。3、 運用到社會政治現象,就是透過不斷批評與否定,使社會現實朝向合理的轉變。(二) 權威人格的研究1、 「權威人格」研究是屬於霍克海默主持的大型研究「偏見之研究」的一部份。2、 對於不容許相反言論的意識型態加以確認,同時企圖對於這種反民主的感覺與以精確的描述。三、 赫伯德‧馬庫色(Herbert Marcuse,1898-1979)(一) 馬庫色的著作被用來提供知性的與意識型態的論斷,以抗議、質疑被普遍承認的權威,並透過革命尋求推翻已被建立的體系。(二) 馬庫...
物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