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1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係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訴訟案件中,某物歸屬的爭執。如爭執的是土地,稱為「係爭土地」;爭執的是房屋,稱為「係爭房屋」。
融合教育的特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參與:最理想的狀況是全時間均於融合班級學習,達到不隔離與不抽哩,所有學生均實際融入課程活動。5. 歸屬感:沒有任何一位兒童被排擠、孤立,所有就讀該班的兒童均是班級的一份子。6. 學習:依學生特質與不同的需求,提供支持性、多元性及彈性的教育方式。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融合教育、特色、普通班、特殊兒童英文關鍵字: Inclusion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regular class、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參考資料: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
總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總統目錄1 總統的定位2 我國總統2.1 總統選舉2.2 總統的罷免2.3 總統的彈劾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總統的定位內閣制與總統至兩類政府體制系為當今大多數民主國家政府之原型,其分別可以英國和美國作為代表。內閣制和總統至之間最大的區別即在於最高行政權之歸屬。在總統制下,總統做為國家元首之身分外,實質上握有最高行政權;而在內閣制下,最高行政權責規為國會多數黨所組成的內閣。另外,以法國作為典型代表的雙首長制,最高行政權則分屬於總統與總理。 我國總統我國自1997年取法雙首長制進行第4次修憲下,總統在我國憲政體制下時具有雙...
男有分,女有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男女各有職分,皆有依歸。形容每個人均各有其職,各有歸屬。語出《禮記.禮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人際空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變化的空間,個體會因此定義與他人的舒適距離。」而伯貢最初的研究指出,人們對於空間有兩種相對的需求:歸屬感與人際空間。人們常會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中──既想與人親近,但又想要擁有屬於個人的空間。也就是,希望與他人之間保持一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適當距離。 空間區域(proxemics zones)人類學家霍爾在一九六六年進行一項針對美國東北部居民的研究中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是協商個人偏好的結果。因此,每個人的人際空間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擴張和延伸。這些因素包括:溝通對象的關係,個性和許多其他的因素。」霍爾進一步把人...
馮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馮 青(1950—)本名馮靖魯,祖籍江蘇,出生於中國青島,在台灣成長。 畢業於文化大學史學系的她,從小學時代在宜蘭、板橋的經歷,讓她特別具有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觀照,而能異於戰後移入新住民的過客心態,這也讓她帶有一些俠女性情,從一般文藝青年的無歸屬漂流走向尋求定著,參與了台灣的社會運動。 目前自由寫作,並在社區大學的寫作班任教的馮青,已出版《天河的水聲》(高雄,1983)、《雪原奔火》(漢光,1989)、《快樂或不快樂的魚》(尚書,1990),並另有散文集、小說集。馮青有一首〈秋刀魚〉,捕捉或記述了動人的戀情故事,呈顯了女性...
歸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功績歸屬於某人或某種作為。如:「銷售業績大幅提升,應該歸功於妥善的供需調查與實用的商品設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
私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未獲家長同意即私自歸屬所愛的人,或一同相偕遠走。[例]她與畫家私奔的消息傳開後,震驚了這個保守的村落。
需求層次理論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擴及到群體間的關係,主要希望能得到別人的關愛及照顧,並且也能主動去關心別人,如此一來以獲得群體間的歸屬感,使自己成為組織內的一員。舉例而言,包含友誼需求、同事間的認同感等等關愛的行為表現。 尊榮需求同樣的上述三種需求達成後,進一步產生尊榮需求,其主要希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或者自己對於自己的認同感,也就是所謂的自尊感覺。舉例而言,包含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讚賞,或者自己對自己的自信心以及自主能力的展現。 自我實現需求在上述四種皆達成後,最後一項為對自我實現的要求,希望自己能更精益求精,往更高的領域發展,為自己訂定一個目標...
虛構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dler把這些主觀看法稱為「虛構的目標」,認為自己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受歡迎、覺得安全、有優越感以及歸屬感。這些虛構的目標通常來自三個不良的成長環境,分別事一出生即有身體或心智上的缺陷、被大人過度寵愛,或是在心理或生活上的被忽視,這些成長背景會造成以下的一些謬誤:1.過度類化:將每件事過度類推。2.尋求永不可能的安全感:一直想取悅他人、順從他人以獲得別人的讚許,進而讓自己有安全感。3.錯誤詮釋生活及生活的要求:像一個工作狂一樣,有這種虛構目標的人認為,生活只是永不止息的工作,不允許自己有絲毫休息的機會。4.貶低自己的價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