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6.90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慾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
楚漢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相互爭奪天下的時代。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抗,楚人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劉邦起於沛,後歸附項梁。劉邦首先入關,攻破咸陽,此時項羽救趙,大破秦兵,乃引兵西向關中,進駐鴻門。劉邦因兵力不及項羽,至鴻門謝罪,佯裝服從。項羽得關中後,分封天下,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後來齊國叛變,項羽攻齊,劉邦則趁機出兵聲討項羽,項羽因形勢不利,力盡糧絕,遂與劉邦和議,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後劉邦背信,圍困項羽於垓下,項羽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楚漢相爭共歷四年而結束。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懷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溫和的手段使遠方的人來歸附。《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
背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返回、遵從、趨附、歸附、遵循
不謀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謀而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謀而合」原作「不謀而同」,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班彪是班固的父親,為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漢末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二十餘歲的班彪避難於天水,依附於反對新莽的隗(ㄨㄟˇ)囂,並藉機對他曉以大義,希望他能歸附漢室。有一次,隗囂問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毀,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分裂,歷經好幾代才又歸於統一。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認為天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才會讓王莽有機可趁。但王莽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
歸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附順從。《西遊記》第二二回:「取經人在此久矣,你怎麼還不歸順?」
出言無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段,記載了曹魏名將張郃的事跡,內容就有「出言不遜」這句成語。張郃,在東漢末年,各地起兵爭奪天下之時,歸附於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他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袁紹未採納,反而採用郭圖的計策,結果袁軍大敗。郭圖則為此感到羞愧,為推卸責任,反而誣陷張郃,說他因為袁軍失敗而感到高興,說話傲慢無禮。張郃因為害怕遭到不測,便憤而投奔曹操。
養虎貽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掩旗息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死者甚多。 〔注解〕 (1) 雲︰趙雲(?∼西元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2) 還:音ㄒㄩㄢˊ,隨即、立刻。 (3) 趣:同「趨」。 (4) 圍:戰事的包圍陣勢。 (5) 張著: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 (6) 沔陽:今陝西沔縣東南,因在沔水之陽而得名。 (7) 張翼:字伯恭,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官至綏南中郎將,建興年間因討伐劉冑有功,封為都亭侯,後為鍾會亂兵所殺。 (8) 偃:音|ㄢˇ,放倒。 (9) 蹂踐:踐踏。蹂,音ㄖㄡˊ。
絡驛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鬥當一士耳,深宜慎之。」伋1>到郡,招懷2>山賊陽夏趙宏、襄城召吳等數百人,皆束手詣3>伋降,悉遣歸附農。因自劾專命4>,帝美其策,不以咎5>之。後宏、吳等黨與聞伋威信,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6>俱降,駱驛7>不絕。 〔注解〕 (1) 伋:郭伋(西元前38∼西元47),字細侯,東漢扶風茂陵人。西漢末為漁陽都尉,王莽時遷并州牧。光武時為尚書令,轉為漁陽太守。汲驅盜賊、撫山賊、守邊境,匈奴不復入塞,民得安業。後因并州有賊據,調并州牧,賊除,徵為中太中大夫,越明年卒。 (2) 招懷:招撫。 (3) 詣:晉見。 (4) 自劾專命:自己上報告彈劾擅自作主。 (5) 咎:怪罪。 (6)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