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伏櫪老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歸隱志士
|
陶潛三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陶淵明歸隱回到家園後,見到道路荒蕪,然松菊尚存的情形。典出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後遂用陶潛三徑來比喻歸隱或厭官思歸。
|
招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招人歸隱。如晉左思、陸機有「招隱詩」。唐.駱賓王〈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詩四首之一:「聞君招隱地,髣髴武陵春。」
|
東陵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東陵侯召平,秦亡後為平民,在長安城東種瓜為生,因所種的瓜甚美,世稱之為「東陵瓜」。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後世因用其事以比喻棄官歸隱的生活。唐.駱賓王〈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放曠愚公谷,消散野人家,一頃南山豆,五色東陵瓜。」
|
洗耳拱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洗耳恭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洗耳恭聽」是指洗乾淨耳朵恭敬地聆聽。典源或出於元曲。例如元代鄭廷玉所寫的雜劇《楚昭公》第四折中提到一段故事:秦王派了百里奚護送公主下嫁給楚昭公的兒子。百里奚聽說楚昭公的夫人和兒子都曾在漢江落水,後來如何能獲救,就請楚昭公說給他聽,他願意「洗耳恭聽」。也有人認為「洗耳」一語是出自於晉.皇甫謐《高士傳》。但《高士傳》中記載堯舜時期的賢人許由,因為他的賢德,堯想將帝位讓給他,他拒而不受,歸隱於箕山之下。堯又想請他出任地方官,他聽了後跑到池塘邊洗耳,這和「洗耳恭聽」之「洗耳」的目的不同:一個是洗耳為了洗掉聽到不願聽的話,一個是洗耳表示要恭敬地聽人家的話。
|
張養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復構以罪罷之,其品格之高,可以想見。仁宗時應召再出,官至禮部尚書,後以老父年高急待奉養為由,棄官歸隱,所居有泉石花木之勝,優遊其間,雖屢徵不起。文宗天曆二年,關中大旱,人且易子而食,朝廷特派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養浩聞命,散其家財以與鎮里貧乏者,即日就道。至陜,救荒除弊,勤政撫民,凡遇餓者則拯之,死者葬之。道經華山,禱雨於嶽廟,泣拜不能起,天忽陰翳,大雨二日。及到官,復禱於社壇,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他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拯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哭,未幾,...
|
戴叔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 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 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並親自題立“詩伯夜台”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 著作、評價 戴叔倫的詩,體裁形式多樣:五言七言, 五律 七律 ,古體近體,皆有佳作。 題材內容也十分豐富:有反映戰亂中社會現實的,有揭露昏暗醜惡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嘆羈旅離愁的,也有描繪田園...
|
沈雲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名。明末女將,蕭山人,生卒年不詳,文武雙全。父任道州守備,為張獻忠所敗,戰死;雲英力戰,卒保道州,以功受游擊將軍,乃繼父職。後因其夫賈萬策戰死荊州,乃辭官歸隱。
|
倒冠落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掉官服、棄官歸隱。唐.杜牧〈晚晴賦〉:「若予者則謂何如?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宋.蘇軾〈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但當謝客對妻子,倒冠落佩從嘲罵。」
|
三寸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賓。另外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動了歸隱的念頭。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三寸舌」成為皇帝的軍師,位極人臣,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於願足矣!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隱居修道。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