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6.93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殺馬毀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馮良為尉從佐時,在奉檄迎督郵的路上,突生感慨,而壞車殺馬、毀裂衣冠,歸隱山林一事。見《後漢書.卷五三.周燮傳》。後比喻棄官歸隱。宋.蘇軾〈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詩二首之二:「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也作「毀車殺馬」。
各有千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的規律,把詩歌創作引入普遍的平民階層,在當時及後世都備受推崇。壯年時,趙翼即因輕微中風而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晚年時更處於半瞎、半聾、半啞的狀態,〈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即其晚年詩作,從詩名可知此詩所記為趙翼與吳穀人、洪亮吉(稚存)、趙懷玉(味辛)相聚共飲之事。當時他應已是七十餘歲的老翁,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
拂袖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所留戀,回鄉歸隱。元.周文質〈鬥鵪鶉.棄職休官套.紫花兒序〉曲:「您都待重裀而臥,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入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隱士多居山林,因稱其出仕為「出山」,歸隱為「入山」。唐.韓愈〈上宰相書〉:「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響昧昧,惟恐聞於人也。」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
抽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簪纓為仕者飾物,故以抽簪比喻棄官歸隱。《南史.卷五六.庾域傳》:「汝若固志,吾亦抽簪。」《文選.張協.詠史詩》:「抽簪解朝衣,散髮歸海隅。」
龔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68~西元11)字君實。漢彭城人。三舉孝廉,王莽秉政,歸隱鄉里,莽徵之不就,絕食而死。也作「龔生」。
勇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勇於引退、歸隱。晉.謝瞻〈於安城答靈運〉詩五首之五:「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進。」唐.權德輿〈寄臨海郡崔穉璋〉詩:「志士誠勇退,鄙夫自包羞。」
思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張翰因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吳地所產的菰菜、蓴羹、鱸魚膾等,有所感觸而辭官歸鄉。典出《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張翰傳》。後用以比喻不慕官位,思鄉歸隱。宋.陸游〈枕上作〉詩:「采若未能浮楚澤,思鱸猶欲釣吳松。」也作「思蓴」。
遐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想要遠離塵俗而歸隱的心。南朝齊.高帝〈塞客吟〉:「悟樊籠之或累,悵遐心以棲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