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捆綁、捆。《墨子.節葬下》:「穀木之棺,葛以緘之。」北周.庾信〈傷心賦〉:「藤緘軎櫝,櫱掩虞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軍隊駐的地方。如:「軍營」、「兵營」。《隋書.卷七○.李密傳》:「讓欲乘勝進破其營,會日暮,密固止之。」
火樹銀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很愛享樂,雖然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節日,他都要大肆鋪張,供他遊玩。每年正月元宵夜,他一定要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以示天下太平。唐代詩人蘇味道這樣描繪當時的元宵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4.相似、相反詞 相似 燈火輝煌、燈燭輝煌 相反 漆黑一片 5.例句 每年的元宵節,整個鹽水鎮一片火樹銀花,非常炫麗。
乘風破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順著風,破浪前進。《宋史.卷四五○.忠義列傳五.張順》:「夜漏下三刻,起碇出江,以紅鐙為識。貴先登,順殿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文明小史》第一五回:「把繩索一切縛停當,然後又放一聲氣,小火輪動鼓機器,便見一溜煙乘風破浪的去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屯兵、駐。通「屯」。《韓非子.五蠹》:「萬乘之國,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結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堅固、實。《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原來是一位女學生身體太胖了,椅子不結實,腿兒折了,幾乎仰翻過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佛青粗布衫子的衿子,往一旁一緬。」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臨時駐或止宿。《楚辭.屈原.離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左傳.僖公四年》:「師進,次於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