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0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我,自稱之詞。《三國演義》第七回:「某雖不才,願請軍出城,以決一戰。」《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某相遇之初,每聞絕調,輒不禁神魂之飛動。」
毛骨悚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七.大渾王》聞人興祖,字餘慶,秀州人。博學有文采,魁伉豪放,不拘小節,居於近郊,自稱「東郊耕民」。為州學錄,與學諭婁虡友善。紹興丁卯夏,虡以疾卒。秋九月,興祖夢一客來訪其居,緋袍跨馬,導從甚盛,諦視,乃虡也。謂興祖曰:「幸當與君聯事。」呼後騎使升,曰:「此馬頃刻千里。」俛仰間身已據鞍,遂交轡而行。夾道列炬如晝,行數里,火光浸微。至大官府,中有殿,南向垂簾,簾內燈燭明滅。廷下吏卒或坐或臥,見二騎至,不為起。二人轉而東,復少北,有聽事,對設兩榻,執事者鞠躬聲喏,虡揖就坐,曰:「此君治所也。」俄一小兒自屏間出,挽其衣。虡曰:「令嗣先在此矣。」蓋數年前所失稚子也。虡曰:「君且...
幸災樂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焉?臨禍忘憂,憂必及之。盍納王乎?」虢公曰:「寡人之願也。」 〔注解〕 (1) 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詞。 (2) 失時:不合時宜。 (3) 殃咎:災禍責罪。 (4) 王子頹:(?∼西元前673),春秋時周人,莊王寵妾之子。惠王時,大夫邊伯等為亂,惠王出奔至鄭,乃立子頹為王。 (5) 司寇:掌理刑獄之官。 (6) 不舉:不舉辦盛宴。舉,舉宴。
名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與字號。古代男子出生三月而後命名,二十歲成人,行冠禮又加字,合稱「名字」。後來在字之外,又有號,自稱用「名」,別人為表示禮敬,以字或號相稱。
秀外慧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諡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2) 曲眉:彎曲的眉毛。 (3) 豐頰:豐潤的面頰。 (4) 清聲:清脆的聲音。 (5) 便體:輕盈的體態。 (6) 秀外:外表美麗。 (7) 惠中:內在聰慧。惠,通「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稱的謙詞。有輕賤、侮辱的意思。如:「忝居」、「忝為人師」、「忝列門牆」。《西遊記》第九回:「孩兒叨賴母親福庇,忝中狀元,欽賜遊街。」
花言巧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今世舉子1>弄筆端做文字者,便是。看做這般模樣時,其心還在腔子裡否?」 〔注解〕 (1) 某:自稱語。此指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後改字仲晦,晚號晦翁,又號晦菴、紫陽。宋婺源人,僑寓建州。累官寶文閣待制,卒諡文,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 (2) 舉子:被薦舉應試的士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硬、固執。漢.桓寬《鹽鐵論.論功》:「倔強倨敖,自稱老夫。」《宋史.卷三六○.趙鼎傳》:「檜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
風馬牛不相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1>處南海,唯是風2>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 〔注解〕 (1) 寡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2) 風:雌雄因相誘而相追逐。一說通「放」。
一觸即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觸即發」典源作「觸而即發」。指一經觸動而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多用於感情方面。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他以前認識一位前輩朋友張龍明。張氏曾私下託付他,將畢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傳世下去。二十幾年來,他謹記於心。後來,在他的作品《李中麓閑居集.原性堂記》中記載:他有一間本來名為「面山」的屋子,有一次,來訪的客人問他,為何不改稱「原性」?李開先一聽,有感於和張龍湖的往事,於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他在文章中說他改屋名是本來內心即存有「原性」之念,被客人之言觸動而發,不知客人為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