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1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新種鮟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新種鮟鱇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宮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郎。《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芙蓉帳暖度春宵,月娥苦邀宮客。」
強刃鏟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lobates cultripes (Wagler, 1830)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鏟足科(Family Pelobat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的光彩。宋.鮮于侁〈新堂夜坐〉詩:「清宵望彩,宜付一杯配。」元.貢奎〈夜坐詩〉:「涼露浴彩,浮雲澹河流。」也作「光」。
霍西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dostibes hosii (Boulenger, 1892)
體長5~10公分,灰綠色的皮膚上有乳黃色的斑點。四肢修長,趾端有吸盤,讓牠們善於爬樹,這在蜍很少見。但和一般的蜍相同,皮膚有疣和耳後腺。
泰國南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樹棲性,以螞蟻為食,住在溪邊的樹上或灌木叢上。卵以成串的方式產在水中,蝌蚪有吸盤狀的嘴以吸住石頭。
T0000000550--兩棲綱(Class Amphibia)
T0000000564--無尾目
T0000000576--蜍科(Family Bufonidae)
山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gaophrys nasuta (Schlegel, 1837)
體長7~14公分,體色呈綠色和黑色,吻端明顯,眼瞼上有明顯的突起角狀物,讓牠看起來像一片枯葉,是最好的偽裝。
亞洲東南部。
生活在熱帶森林底層,屬於坐等型的捕食者,以小型的蛙類與無脊椎動物為食。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科(Family Megophryidae)
濶肩皮擬步行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型種類,體長約5.6-7.0 mm;黑色但觸角及跗節暗紅褐色;頭部之複眼內側具一對長而直立的角,向內側彎曲,近端部的一半腹面具8-10個小瘤起;前胸背板側緣具8-11個小齒,表面強烈隆起,具稀疏且明顯的點刻及小瘤起不規則排列;翅鞘強烈隆起,表面具稀疏且明顯的點刻及小瘤起,側緣具20-25小齒。
五指細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eptodactylus pentadactylus (Laurenti, 1768)
體長8~22公分,體型大而強壯,鼓膜明顯。體色呈黃色或灰褐色,上有紅色、深棕色與黑色斑點。
中美洲和南美洲。
非常好鬥,雄蛙會用拇指上尖尖的黑色突起當作為武器和敵人打鬥。卵產於雄蛙用後腳拍打而成的泡沫卵塊中。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細指科(Family Leptodactylidae)
邵氏蜍角鮟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側扁,呈圓盤形;表皮附有發達微細棘;口中大,口裂未延伸過眼部睛;蝶耳骨具棘;舌頷骨雙頭型;胸鰭位於身體中央偏後、無色素覆蓋;鰓孔位於胸鰭基部後方,孔小,約15mm;背鰭及臀鰭鰭條僅非常少部分皮膚具色素覆蓋;尾鰭鰭條皮膚無色素覆蓋;背鰭、尾鰭及臀鰭幾乎相連接,尾柄部位不明顯;吻觸手基部位在背部中央,分支相當發達,且具有相當多的細絲;牙齒分佈不甚密集,下頷齒略為較強壯且長;鋤骨較為平直,牙齒左右各四齒。吻觸手長73% SL;頭長45% SL;頭高52% SL;額骨外側最窄長12% SL;兩蝶耳骨棘長32% SL;上頷長35% SL;下頷長50% SL;眼部睛直徑長5% SL。主鰓蓋骨上分叉約為...
異鱗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略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3.6-4.2倍,為體高之7.1-8.4倍。鼻乳突長而尖,且高聳突出於鼻孔,其長超過眼徑之1/2。下頜遠較上頜突出,喙長大於為頭長,標準體長為喙長之2.5-2.9倍;上頜短小,呈三角形,三角形之長略大於其寬,被鱗。第一鰓弓上鰓耙14-19。背前鱗27-33。鰾為單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背鰭具11-12軟條;臀鰭短小,臀鰭具10-13軟條,其起點在背鰭第4-5軟條之下方,雄魚臀鰭之第6-7鰭條特化成羽狀,其長較前後方各鰭條為長,但不達尾鰭基底;胸鰭小於頭長;腹鰭短小,後位,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起點之1.4-1.5倍;尾鰭鈍圓形,下部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