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45.5926 ms
共 4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扶搖直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判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
|
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祭祀前沐浴素食,清心寡欲,潔淨身心以示虔誠。《說文解字.示部》:「齋,戒潔也。」如:「齋戒」。《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齋、戰、疾。」
|
多元文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要求課程內容要有效的反應其種族的歷史、文化和經驗,不應提供以白人為中心的教材。緊接著,低收入族群、身心障礙族群、文化不利族群也紛紛要求教育均等,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日受重視,在課程上逐漸呈現多元性,而學校文化也要反映不同學生文化背景,教師也要發展不同教學方式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由於不是每人都相信多元文化的價值,有人認為過分強調族群,不容易建立國家認同。而且族群文化和語言過於複雜,不容易能夠在學校有限的課程中融入教學,難以對各個族群介紹的全面。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1960美國掀起的族群改革運動,其訴求為反抗...
|
狼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說狽為「跋」的訛字。狼跋指老狼前進則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後退則絆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見《詩經.豳風.狼跋》。比喻情勢窘迫,進退兩難。晉.李密〈陳情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比喻身心困頓疲乏。如:「狼狽逃走」。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三齣:「奴家自從婆婆死後,萬千狼狽,誰知公公病又將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狽至此。不知幾時可以勉強就道?」
|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否盡力而為。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運氣:個人自認此次工作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了上述五項之外,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結果(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後經其他心理學家重複調查研究,結果證實溫納所發現的六項成敗因素,足可代表一般人的歸因反應。惟在以學生為調查對象時,學生們對考試成敗的歸因,則多以前四項(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為主。 溫納歸因論在教育上的意涵(引自張春興,2001)根據學生自我歸因可預測...
|
如坐針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是坐在插滿針的氈子上。典出《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後用「如坐針氈」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難安。
△「芒刺在背」
|
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製造陶器。比喻培養、教育。[例]熏陶、陶冶身心、陶鑄性情
|
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休憩、放鬆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勞者弗息。」
|
如釋重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快。《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太守待他去了,如釋重負,背上也輕鬆了好些。」也作「若釋重負」。
|
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身心痛苦發出的聲音。[例]呻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