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2.4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呂赫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 呂赫若(1914─1951),本名呂石堆,臺中縣潭子人。小說家。 1929年入台中師範學校就讀,當時正值社會主義思潮澎湃,農工階級運動昌盛之際,呂赫若受到時潮衝擊,對於其日後的文學理念與社會實踐,都有相當大的影響。1934年,呂赫若自台中師範學校畢業,擔任峨嵋國小老師,並開始以呂赫若為筆名,創作文學作品。1935年,呂赫若的第一篇小說(牛車)於日本(文學評論)發表,當時他年方二十二,初試啼聲即備受文壇矚目。1936年,(牛車)楊逵的(送報伕)、楊華的(薄命),一起入選中國作家胡...
國立大甲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1968年8月,改制為「臺灣省立大甲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69年8月,改制為「臺灣省立大甲高級農工職業學校」。1978年8月,改制為「臺灣省立大甲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86年8月,增設附設補校。1996年8月,增設高職特殊教育實驗班。2000年2月,因精省而改制為「國立大甲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交通資訊自行開車 國道中山高速公路 下 苗栗/公館 交流道 →(台6線) 往苗栗方向約1K →左轉上 台72線東西向快速路 (往大湖汶水) →至終點汶水 →右轉接台3線 500公尺於127.6K路口(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國立埔里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69年:增設技藝訓練中心。1970年8月:增設機工科和電工科,並改制為臺灣省立農工職業學校,。1971年8月:增設化工科。1974年6月:增設建築製圖科,改制為臺灣省立埔里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87年6月:建築製圖科改為建築科。1993年8月:增設國中技藝班。1994年8月:增設實用技能班。1997年2月:增設實用技能班春季班。1998年2月:實用技能班春季班停辦。1999年8月:機工科改為機械科,電工科改為電機科,同時機械科減招一班,改增資訊科一班及體育實驗班。2000年2月:改制為國立埔里高級工...
凱撒(Cains Julius Caesa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刻劃日本警察暴行,地主、資本家橫暴掠奪醜態的作品,例如〈十字街頭〉、〈顛倒死?〉、〈罰〉等;還有關懷農工、女性、無產階級被欺壓、剝削之苦的〈升租〉、〈赤土與鮮血〉、〈鴛鴦〉等;〈一群失業的人〉、〈元宵〉、〈過年〉則對失業者的痛苦與無奈有很貼切的描寫,內容取材廣泛。新詩的內容與題旨跟小說相近,不但富有人道主義的關懷,也深具諷刺與批判精神。楊守愚的漢詩多感懷、詠物、寫景與酬贈,但也有延續新詩社會寫實的作品〈農村什詠〉。綜觀楊守愚的作品,大多具有階級意識,並批判社會不公,關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楊守愚一生以中文寫作,駕馭白話文...
李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關於作家3 著作4 評價 生平本名李能棋,以筆名「李喬」發表小說,以另一筆名「壹闡提」發表論述。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鄉境的蕃仔林。1950年畢業於大湖職校,後來考上省立新竹師範學校(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1954年畢業,先後在中學、小學和苗栗農工職校任教長達二十多年。1981年退休,現為專業作家。第一篇小說是1959年發表的〈酒徒的自述〉。對社會的觀察,對生命的深沈思考,加上勤奮閱讀文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 等著作,豐富、深化了其作品的主題和內涵。1963年以短篇小說《苦水坑》榮獲「自由談」徵文首獎,...
武士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稱作侍,さむらい;也有稍微古老的說法武士,ぶし)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如同歐洲中世紀出現的騎士精神,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腹切はらきり、切腹せっぷく)自殺。新渡戶稻造認為,對武士來說,最重要的是背負責任和完成責任,死亡不過是盡責任的一種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沒有完成責任所規定的事務,簡直比死還可怕。認為切腹是武士唯一謝罪的方法的觀點是錯誤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國家滅亡卻畏懼死亡的人。 1869年,明治政府通過...
江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長江以南的地區,近代則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土地肥沃,利於農工業及水利發展,為中國大陸精華區之一。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Empero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盡能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智慧都已用盡。《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