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腹背受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魏書.卷四二.酈範傳》:「腹背受敵,進退無途。」唐.陸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進有腹背受敵之虞,退有首尾難救之患。」
呼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文章首尾互相照應。如:「詞意貫串,前後呼應。」
玄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參考資料:...
一鱗半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龍在雲中,時露一鱗一爪,難以窺其全貌。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清.葉廷琯《鷗陂漁話.卷五.莪洲公詩》:「余遍為蒐羅,僅得詩三帙,叢殘不具首尾,于諸集殆不過一鱗半爪。」也作「一鱗半甲」、「一鱗片甲」、「一鱗一爪」。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讓意像變得繁複,例如「每次寫到全台北都睡著,而李賀自唐朝醒來」;或是小孩學習作文經常被強調,結構的首尾呼應,也能因為強化了文字對讀者的印像,達成密度的增加 散文之質料 至於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個講究點,質料指構成全篇散文的個別的字詞的品質,幾乎在先天上就決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境界高低。只是寫作散文的材料,需配合彈性、密度的運用才會顯出光芒,能夠藉由刻意的培養達成進步的,其實還是密度和彈性最可能,質料比較因作者本身生活經歷和思想透露出來,一旦人生經歷有了大的轉變,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表現。 余光中的散文特色 中國意識...
魚貫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游魚首尾相接連,一個挨著一個陸續而出。《隋書.卷三.煬帝紀上》:「癸卯,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
魚貫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游魚首尾相接,一個挨著一個依序前行。晉.范汪〈請嚴詔諭庾翼還鎮疏〉:「而玄冬之月,沔漢乾涸,皆當魚貫而行,排推而進。」《英烈傳》第三八回:「那些將官,一一的走到壇前,按方而立。提點使又將五色旗旛總來一展,那些將官又一一魚貫而行,序立在壇邊,向軍師總行了禮。」也作「魚貫而進」。
地廣人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地廣闊,人煙稀少。《水滸傳》第八三回:「吳用道:『若是分兵前去,奈緣地廣人稀,首尾不能救應。』」明.徐元《八義記》第二八齣:「此處山深樹遠,地廣人稀,一可安身。」
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使文章之布置首尾一貫,文意嚴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
立於不敗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於不敗的位置。比喻掌握優勢。《孫子.形篇》:「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宋.辛棄疾〈論阻匯為險須藉兩淮疏〉:「古之為兵者,謂其勢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然後其兵立於不敗之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